被譽為「當代最擅長旅行的女作家」角田光代對於旅行有這麼一段詮釋:「那些在陌生土地上的迷路、擔心、雀躍、美味,彷彿點滴微光,隨著時間日益發亮,靜靜落在心裡,堆積。就算再麻煩,明知多辛苦,說什麼,還是要再次上路!」
她接下報導文學工作,在一次次前往開發中國家旅行採訪的過程,逐漸認識自己,也鍛鍊出以往沒有的體魄。一般人旅行常常是為了休閒放鬆甚或獵奇,但像角田光代這種有目標的旅行,往往在過程中見識到不同的自己。
本期《小日子》向六位作者提出邀請,請他們分享人生中一場「有目的的旅行」。當旅行的目標明確,甚或具有學習的意義,整場旅行的風格及心態也隨之不同。
那些爸媽不懂的事 你曾經想過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又或是,你還記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嗎?那是現在的你嗎?《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幾位「新世代職人」,希望大家看看他們,也回憶自己曾經握在手中的夢想。他們做著爸媽無法理解,甚至一般人覺得陌生的工作,不追求世俗認同,在人生路上,用獨一無二的姿態前進...
一門人生必修的課 失戀學 「親愛的失戀者,你的戀人愛的是幻象?還是真正的你?」張曼娟老師在本期《小日子》專欄中這麼說。發行68期、歷時近六年,從來沒有做過這麼有「人味」題目的小日子,隆重推出直擊心臟的《失戀後的日常練習》。
【我們喜歡吃早餐】 早餐是你我每天都要吃的一餐,看似稀鬆平常,但是對很多人來說「早餐」是揭開一日生活的儀式,是元氣的來源,更是善待自己的重要習慣。我們蒐集了不同工作者的早餐,包括單身OL、瑜珈練習者、作家、餐廳主廚、運動品牌專業經理人慢跑愛好者、在台日本人、計程車司機、出版人、創意人的早餐。...
【我的小日子x 30人 30 Daliy ideals】 趁著小日子滿一歲,我們找了三十個散居各地的生活人,有文 字工作者、圖書管理員、音樂創作人、導遊、設計師、漫畫 家、民宿主人、夜店老闆等,各自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社經身 分,看似龐雜沒有交集,但是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都有獨特堅持 的生活態度,...
【私空間的生活】 個人最私密的空間,人人可以在這裡找到平靜的角落、穩定的力量,更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累積別具意義的回憶。同時在此最貼近自我的空間裡,無形中反映出個人的生活價值觀、美感經驗… 所以我們相信在家投入情感,讓人持續成長,有好的生活品質,時時充滿能量。
【夜食 療癒收場一天】 工作後,回家前,需要一段緩衝時光 一天結束前的這頓餐食,大家會怎麼度過? 也許你的夜食是吃正餐、或者吃宵夜,選項從夜市、熱炒、居酒屋、小飯館、路邊攤到咖啡店都有,但唯一共同的是,無論一個人或一群人,透過吃東西這件滿足自然本能的行為,配上夜幕低垂帶來的...
一個人的小日子生活學 這期小日子以「一個人暖食」作為封面企劃主題,某種程度我們向村上的「孤獨學」致敬,並進行更生活層面的觀察,我們稱為「小日子生活學」。 藉由探訪各個獨食的例子,我們觀察到每個獨食者從行前準備、挑選食物/食材/店家、烹飪的步驟執行等,都慎重如儀式般仔細。跟別人一起吃飯,多的是席間...
香港作家梁文道《我執》一書裡面的短篇〈一日〉 寫到:「熬夜不是出於苦工,而是為了自由的滋味。」實在太經典了,每次翻到這篇都感到雀躍,容我偷來當作本期小日子的註解。這一期我們的主題是「當城市睡著了,我們還醒著」,十月,接近一年的尾聲,小日子將跟隨夜貓子的視角,看見臺北夜晚的繁華與寂靜,也給睡不著的人們...
編輯你的心靈游牧地圖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看不見的城市》裡打造馬可波羅跟忽必烈的世紀相遇,馬可波羅口述周遊諸城市的見聞,連忽必烈聽著都著迷了,然而這些城市大部分是虛幻的,引人入勝的力量,是記憶、慾望、符號及故事。我常覺得,書籍的力量就像馬可波羅口中看不見的城市,可瞬間使人...
將生活安放在山與城之間 重新找到呼吸 跟歐美地區不同,臺灣社會「住商不分」,越往市中心住越擠越貴,也越靠近商辦區,仔細想想這樣的「幸福」似乎有點奇怪,疲累又空洞,且無法喘息,然而多數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期封面故事的受訪者,也是《小日子》創刊攝影指導陳敏佳說:「人總要思考自己要過怎樣的生活...
本期《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五位臺灣食物創作者的故事。之所以稱呼他們為食物創作者,而不是廚師或餐館經營者,是因為他們將生命的歷練轉化成食物製程中的創意,用藝術創作的心情,做出有時間感的食物。一份承載著時間及情意的飲食,顯示臺灣人對生活的尊重,以及對生活質感的期待。
【適合晃蕩的城市聚落】 Wandering in Urban Villages Comfortable.Happiness.Community 悠閒散步的街巷,舒服迷人的聚落,這是我們喜愛的城市生活……
在找尋的途中遇見自己
被譽為「當代最擅長旅行的女作家」角田光代對於旅行有這麼一段詮釋:「那些在陌生土地上的迷路、擔心、雀躍、美味,彷彿點滴微光,隨著時間日益發亮,靜靜落在心裡,堆積。就算再麻煩,明知多辛苦,說什麼,還是要再次上路!」
她常在訪談中提到,小時候身體虛弱,同齡能完成的事,自己卻常常辦不到,寫作事業開始後,接下報導文學工作,在一次次前往開發中國家旅行採訪的過程,逐漸認識自己,也鍛鍊出以往沒有的體魄。一般人旅行常常是為了休閒放鬆甚或獵奇,但像角田光代這種有目標的旅行,往往在過程中見識到不同的自己。
本期《小日子》向六位作者提出邀請,請他們分享人生中一場「有目的的旅行」。當旅行的目標明確,甚或具有學習的意義,整場旅行的風格及心態也隨之不同。因著導演王家衛的《春光乍洩》,黃麗如開啟了貫穿她人生十年、從臺灣啟程33 小時的追尋,「十年前,那句經典臺詞『讓我們重新開始』,只是一句愛情咒語,之後,『讓我們重新開始』卻成為對未來的想像,陪著我開啟新生活的篇章。」
廣告創意人陳智輝剛入行的時候,前輩跟他說:「海明威的文字精鍊,不太用形容詞,要把文案寫好,要多看海明威的書。」跟著海明威的腳步,陳智輝踏上古巴,一路到了《老人與海》的場景科希瑪,在跟當地人的談話中,想起心中的作家夢,並激勵起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朝向寫作夢想的動力。
高中美術老師林紙鶴走到哪畫到哪,「寫生有個好處,它讓旅行變得難忘,眼前事物,在那時空下濃縮進水分與顏料的色塊中,夾雜種種思緒與感受,甚至耳邊的交談語言。」電影工作者胡欣怡跑到雲南當小管家,每天的生活就是煮咖啡、招呼客人、帶狗散步、去市集買菜,「這趟旅行除了認識新朋友,收穫最大是靜下來獨處,在這個時間凝結的古鎮裡,生活,真的可以很簡單而且美好。」
還有我個人頗喜愛的手工飾品品牌「老林雜貨TraveLin」,創作者老林每隔一陣子就會去尼泊爾等亞洲各國穿梭,尋找製作耳環或手鍊的材料,每當客人跟她買了一件飾品,也等於帶走了一段旅行故事。我總覺得每個有情懷、有目的的旅行者,都是把旅途中的經歷煉成了珠寶。人若回到往復的日常,熱情容易消磨殆盡,但一旦再配戴這些親手煉成的寶石,就又開啟了前進的勇氣。
本期內容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跟蜜蜂借來的天然保鮮布
換個地方寫寫字 城市裡的閱讀森林
拉開彩色罐頭 品嘗葡萄牙傳統魚料理
有田町的最亮處 木造和室房溫暖旅人
美好的一餐 見證料理成為藝術
攝影師行走手記
許得輝:不期然的瞬間.東京
專欄
馬世芳:餃子的味道,南機場人的鄉愁
張曼娟:沙灘上的月亮
聊聊天
黃子佼 ╳ 方序中:從夢想到預言 電影探照我們的人生
福斯探照燈特企
許常德:電影讓人發覺 這個世界正在脫胎換骨
封面故事 Time to go
Part1 有目的的旅行
到世界盡頭找電影場景 讓生活重新開始
向城市說再見 在雲南古鎮學著細細過生活
到海明威筆下的小漁村 圓一場文學作家夢
拾起畫筆到紐約朝聖 寫生記錄旅途美好
搭上東京快鐵 往隈研吾經典建築出發
探訪尼泊爾市集 挖掘當地藝品也收集故事
Part2 旅行的隨身物件&紀念物
SP 安溥 旅行是敬那些自己從不瞭解的事物
人物專訪
許含光:創作使彼此感受靈魂的溫度
市場旁的編輯事
駱亭伶:退稿的勇氣
創意現場
彭星凱:小
工作室日常
在公寓三樓敲打生活的木工空間
小日子享生活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