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五位臺灣食物創作者的故事。之所以稱呼他們為食物創作者,而不是廚師或餐館經營者,是因為他們將生命的歷練轉化成食物製程中的創意,用藝術創作的心情,做出有時間感的食物。一份承載著時間及情意的飲食,顯示臺灣人對生活的尊重,以及對生活質感的期待。
那些爸媽不懂的事 你曾經想過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又或是,你還記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嗎?那是現在的你嗎?《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幾位「新世代職人」,希望大家看看他們,也回憶自己曾經握在手中的夢想。他們做著爸媽無法理解,甚至一般人覺得陌生的工作,不追求世俗認同,在人生路上,用獨一無二的姿態前進...
穿衣服,是認真生活裡重要的事 相較於當小孩,成為大人的好處很少,但能夠隨心決定自己的打扮,應該是大人的優點之一。本期《小日子》企劃主題是我們沒有做過的題目〈從挑選衣著開始 好好過日子〉。講的是穿著,但其實也是有趣的生活哲學。時至今日,穿衣服早已不再是滿足基本需求的層次,而是自我認同跟自我展演的...
藏在臺灣菜市場裡的生活美學 韓良露老師曾說:「傾聽24 節氣輪轉的腳步聲,以亙古智慧過豐美的好日,『感時應物』,就是生活美學的根本之道。」我們以為,最貼近節氣生活節奏的,非臺灣的菜市場莫屬,壯盛的果菜大軍是臺灣豐饒物產的展現,最愛吆喝的菜市場小販們更個個是美食專家。第25期我們做了《一起去逛菜...
在疲倦的時代裡 找尋生活的美好 臺灣這十年來在各式各樣的十字路口裡徘徊,價值觀的、認同感的、發展方向的⋯⋯現實生活總是困難重重又令人疲倦,然而在臺灣的日子仍舊是迷人的,因為在這裡的人們,總是在困倦的時代,不放棄找出生活的美好,我們所要呈現的,就是這種「阿雜」時代的美麗紋理。
將生活安放在山與城之間 重新找到呼吸 跟歐美地區不同,臺灣社會「住商不分」,越往市中心住越擠越貴,也越靠近商辦區,仔細想想這樣的「幸福」似乎有點奇怪,疲累又空洞,且無法喘息,然而多數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期封面故事的受訪者,也是《小日子》創刊攝影指導陳敏佳說:「人總要思考自己要過怎樣的生活...
做一件遠大的小事 開一間小店,近幾年在臺灣變成一種「流行」:可以當老闆,可以過想過的生活,可以自主商業模式⋯⋯做這樣的創業選擇,幾乎都是為了「自己可以怎麼樣」,這確實是創業美好的地方,但本期《小日子》介紹的四組創業者,他們不只是為了「我」怎麼樣,他們也在意這間店與周遭鄰里的互動。因為他們的店,...
被譽為「當代最擅長旅行的女作家」角田光代對於旅行有這麼一段詮釋:「那些在陌生土地上的迷路、擔心、雀躍、美味,彷彿點滴微光,隨著時間日益發亮,靜靜落在心裡,堆積。就算再麻煩,明知多辛苦,說什麼,還是要再次上路!」 她接下報導文學工作,在一次次前往開發中國家旅行採訪的過程,逐漸認識自己,也鍛鍊出以...
【適合晃蕩的城市聚落】 Wandering in Urban Villages Comfortable.Happiness.Community 悠閒散步的街巷,舒服迷人的聚落,這是我們喜愛的城市生活……
【美好的旅行,難忘的旅館】 Let’s Voyage 不追求頂級住宿旅館,只分享真實經驗,隨時期待下一次的旅行。
飲食中飽含溫柔的人生
川本三郎的《少了你的餐桌》應該是近兩年中我最喜歡的散文集之一,寫的是家常食物及日常飲食經驗,再普通不過的題材,卻在文字間散發著令人回味的溫柔,他在書中說:「吃與回憶同在。」食材的本身多昂貴或多稀有,並不是令人感動的原因,覺得被打動,往往因為食物富含製作者的心意。
本期《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五位臺灣食物創作者的故事。之所以稱呼他們為食物創作者,而不是廚師或餐館經營者,是因為他們將生命的歷練轉化成食物製程中的創意,用藝術創作的心情,做出有時間感的食物。一份承載著時間及情意的飲食,顯示臺灣人對生活的尊重,以及對生活質感的期待。
臺南的「島旬」主人阿光,因調整體質而踏入友善飲食的世界,用修行的心精進廚藝,「食物是生命,吃,代表了對生命的接納。」他說:「漬物需長時間做工,就像人生一樣,總要經過時間堆疊,才有獨特的味道。」娓娓道來大根漬跟一夜干的製作細節,採摘新鮮當歸增添大根的香味、半夜到安平港等漁獲來……使用臺灣當令食材,做成與時節對應的料理,食物入口,彷彿也感受臺灣的四季風土特色。
跟「島旬」一樣在人生中轉行的「慢慢弄」主理人Isabella,本來從事快節奏的媒體產業,一頭栽入孤獨又專注的起司製作裡:「很多事情都急不得,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在學習等待。」就算是在喉間待不過數秒鐘的啤酒,也隱含等待的學問,「五十五街精釀啤酒」主理人Jack說,實驗新的風味很少一次就成功,有時候要花好幾週,有時候還需靜置半年,「但味道不對,就得整桶倒掉重新再來。」
從旅遊業轉「柴窯火腿製造所」主理人雞哥,對肉的熱情近乎偏執,「我知道現在自己做的事情已經不僅是開店或做食物,這個過程也是對內心、對生活、對人和理想的滿足。」四合院自釀文化復育中心創辦人徐永年,以學術精神來鑽研釀造,累積出海量的經驗及數據,「釀造是時間淬鍊出的味道,拉近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回想食物的同時,也會想起過去,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川本三郎這麼說。五位創作者將自己人生的轉折、對生活及環境的期許,都融合在食物裡,用時間發酵釀造,讓吃食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一種藝術的分享與傳承。
本期內容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蒐集花磚美麗紋理 找回老屋的生活況味
相互陪伴寫寫字 記下花蓮193公路的生活
有家鄉風景的音樂 每次聆聽都有不同感受
奔往內蒙沙漠和草原 遠離塵囂的浪人之歌
打開知覺和感官 到靜岡古寺裡玩場鬪茶大賽
騎上摩托車自在獨行 乘風感受青春印記
攝影師行走手記
差差:沿海.臺灣
專欄
馬世芳:走路的樹,走風的人
張曼娟:酒娘子與蒜大爺
聊聊天
蛋堡 ╳ 夜貓組:有隊友的嘻哈創作 像進入精神時光屋
封面故事 Taste of Times
關於時間的美味
友善的島旬先生 與他的大根漬哲學
在嘴裡融化的新鮮乳酪 慢下心品嘗時間滋味
釀造像實驗 動手創作有個性的啤酒
窯灶裡的煙燻美味 一口口是對肉的偏執
延續記憶中的老味道 發酵是時光的禮物
SP 自己動手做有時間感的食物
創意現場
盧建彰:記憶在手心
工作室日常
老街廓中的金工鐵三角
市場旁的編輯事
吳亭諺:採訪是吸收新知 編輯是一種淬鍊
小日子享生活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