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 06月號/2024 第214期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 06月號/2024 第214期

  • 出版日期: 2024/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4.8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頁數: 132
電子書售價:NT$ 330
可購買品項 售價
電子書 NT$330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12期) NT$3690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成功訂閱後,將由下一期新刊開始派送。訂閱不與站上其他優惠併用。

購買領書額度

提問領導力 

焦點企畫 

提問領導力 
人資新任務:員工利益優先! 
企業成功轉型六堂課 
創投心態催生創新決策 
考量基層員工的心,AI轉型才有績效

詳細資訊

提問領導力 

焦點企畫 

提問領導力 
人資新任務:員工利益優先! 
企業成功轉型六堂課 
創投心態催生創新決策 
考量基層員工的心,AI轉型才有績效

提問,主管的下一項修練

AI晶片設計大廠輝達(NVIDIA)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了一句對領導人極具啟發的話,他說:「我現在給的答案少了,問的問題卻多得多了。」這句話反映出來的,是當前環境劇變,沒有人有一切問題的答案,領導人必須學會提問,讓團隊釋放創意,提出最佳解方。

下面這個例子顯示,領導人周延的提問有多重要。樂高(Lego)在2000年初數位玩具崛起時,曾試著用多角化經營走出困境,一時間,它跨足了軟體、學習,以及服飾等陌生領域,結果在2003年出現空前的虧損。如果它當時深入挖掘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跟上多角化的腳步?」就不會陷入困境。然而要提出完善的問題並不容易,領導人平時就要訓練自己,翻找各種資訊,並備妥一套周延的問題,挖掘出團隊忽略的癥結(見〈提問領導力〉)。

轉型是當前許多企業都面臨的課題,但是大部分都沒有轉成功,那些少數轉型成功的企業究竟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我們來看看Adobe的轉型。一直以來,這家公司都以銷售Photoshop這類軟體給創意人士為主要業務,然而,執行長納拉延(Shantanu Narayen)在2011年規畫了一項目標宏大的轉型,也就是將它所有產品線移到雲端,並且改為網路訂閱模式,採取軟體即服務(soft-as-a-service, SaaS)模式,這在當時沒有業界範例可參考。為了要讓顧客持續訂閱,公司必須在每個接觸點上都提供良好的顧客體驗,因此Adobe將此轉型目標納入每日的營運活動中,包括產品管理、工程、行銷、IT,都要緊密協作,讓顧客有一致的良好體驗。同時,Adobe持續運用生成式AI進行轉型,在2023年,為自家軟體推出了100項新功能。Adobe轉型的成效卓著,它的市值從納拉延接任執行長時的240億美元,飆升到現在的2,500億美元。如果我們歸納Adobe的轉型做法與其他業者有何不同,那便是:它的企圖心宏大,不只以業界典範為標竿;將改革視為持續的過程;最後,它將轉型融入公司的營運節奏當中,讓員工都了解該做什麼(見〈企業成功轉型六堂課〉)。

而轉型時,有沒有足夠的人才是關鍵因素。過去盛行一時的人力精簡、遇缺不補做法,造成人才短缺、員工過勞,使得企業無法順利轉型。那麼,人資部門應該如何協助企業進行人才轉型計畫。人資首先應提供真實數據,讓執行長明瞭人力不足造成的成本有多高,藉以敦促執行長採取行動。同時還要重新培訓員工,並建立內部人才流通市場(見〈人資新任務:員工利益優先!〉)。

創投公司用獨特的眼光,尋找到新創事業,並協助它們開創出優異的商業模式。包括Google、Netflix、Airbnb和Uber都是因為有創投的資助而發展起來的企業。如今,穩定的時代已過去,傳統企業可以向創投學習哪些做法,來掌握變局中的商機?或許,最值得學習的是,創投尋求歧見,而非共識;它們甚至設下「魔鬼代言人」的角色,來挑戰現有思維,並聽到不同角度的見解。傳統企業可以好好學習這點(見〈創投心態催生創新決策〉)。

總編輯 鄧嘉玲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