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雜誌》在7月號到9月號,刊登了張景涵等四人合寫的〈臺灣社會力的分析〉,引起各方極為熱烈的反應,有人讚揚肯定,也有很多人表示不同意見。《大學雜誌》特別在11月13日舉行「臺灣社會力的分析」座談會,邀集學者專家聚集一堂,共同研討。
民國60年(1971年)10月26日(臺北時間),中華民國在現實的國際情勢壓迫下,含憤退出聯合國,《大學雜誌》在11月號以本社編委會名義,提出〈信心、決心、革新:我們的呼籲〉,針對退出聯合國一事,沉痛呼籲全國上下同心協力支持政府,敦促政府當機立斷,啟用才俊,加速建設一個自由、法治、公平、合理而富民的...
10月號《大學雜誌》推出「國是專號」,陳少廷拋出震撼彈:〈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選問題〉,文中明白主張,要達成全面政治革新目標,中央民意代表必須改選。
《大學雜誌》本期推出「人口問題」專號。不同於21世紀之後臺灣面臨少子化危機,1971年前的臺灣,人口負擔一直是個大問題,陳木在發表〈臺灣的人口問題與經濟發展〉,指出戰後人口快速增長,對經濟發展形成沉重壓力,政府被迫在1968年起推動家庭計畫,控制人口增長速度,對提高個人平均所得及加速經濟發展,貢獻很...
本期推出「外交問題」專號,文章包括許漢傑的〈不必只顧責備尼克森〉、王人傑〈對外交上的一些小意見〉、李萬來的〈核子時代的外交政策〉、王曾才的〈中國外交制度的近代化〉、丘宏達的〈南沙羣島是中國領土〉。
7月推出的《大學雜誌》,封面是「七七」兩個字,主題是七七事變與抗日運動,有陳少廷的〈林獻堂先生與祖國事件〉,徐復觀的〈抗日往事〉,李雲漢的〈抗日先鋒第二十九軍〉,陳三井的〈列強與七七事變〉,陳南邨的〈七七前後的片憶〉。
上一期「保釣專號」的出刊,讓《大學雜誌》與當局關係緊張,經銷《大學雜誌》的環宇出版社(臺北市光復南路346巷55號),遭到警備總司令部(警總)指揮警察搜查,住在環宇二樓的何步正被捕,搜查人員還提到環宇另一個品牌「萬年青」出的書有問題。最後,何步正獲釋,但變相軟禁,萬年青書店也決定結束,由發行人楊慧玉...
民國60年(1971年)4月9日及28日,美國政府兩度對釣魚臺發表荒謬主張,引爆大學生的保釣狂潮,臺大校園貼出海報,臺大、師大、政大學生舉行大遊行。當局非常緊張,擔憂學生運動再起,嚴控媒體報導。
本期特別刊出《大學雜誌》命名緣由,引述四書《大學》開宗明義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稱本刊的命名,即源於此。所以《大學雜誌》並不是一本全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讀物,更不是某一大學的校刊。它是為了每一位愛好新知、關心現實的朋友創辦的。
上一期特大號引起不少回響,余雪明、李鍾桂、關中、施啟揚聯名寫了一篇「對上期的幾點意見」,針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問題、容忍與了解、消除現代化的三個障礙、學術自由與國家安全四篇文章,提出不同看法。
近代以前,領導中國社會的是奉儒家思想為治國寶典的士大夫,民國以後,仰慕西方民主與科學的留學生,卻一舉取前者而代之。龔忠武在〈歸國留學生與我國近代國運〉中,分析了留學生如何承擔使古老中國再生的領導角色?
本期《大學雜誌》主題是青年學生的社會服務,蕭新煌在〈從城市到鄉鎮,從鄉鎮到山地:臺灣的青年社會服務〉中指出,常有人批評臺灣青年不關心社會,不關心政治,死讀書,太現實,蕭新煌特別在文章中介紹臺灣青年表現社會意識、社會良心的若干事例,作為對這些批評的一些答覆。
陳少廷〈論人才外流、回流與氾濫〉指出,人才外流是近年來輿論議論最多的主題之一,而最近又報載,因美國政府削減研究經費,留學生就業機會驟減,人才回流反過來變成知識界所矚目的焦點了。
嬉皮與學潮是美國當前的重大問題,本期《大學雜誌》有曾炆煋與徐靜合寫的〈嬉皮的心理分析〉,以及王杏慶(南方朔)譯的〈美國大學動亂之析判〉,探討這兩個問題。
臺灣的民主改革之路,美國的經驗一直是重要的參考指標,本期劉述先特別探討「現代政治的歧途:民主的理想與實際」,尤其是美國當前民主所遭逢的問題與臺灣可以由此領取的教訓。
「大學論壇」由陳少廷撰寫〈論政治家的氣度〉,這篇文章從另一個角度,來研討與政治革新密切相關的一個問題:政治家的氣度。
作為一本知識份子的刊物,教育問題一直是《大學雜誌》重視的焦點,本期推出臺大研究生協會舉辦的「今後教育政策所應努力的方向」座談會,出席的有楊國樞、成中英、呂俊甫、儲應瑞、王文俊、賈馥銘,由《大學雜誌》特派員黃碧端記錄。
李登輝在《大學雜誌》寫過不少對臺灣農業的建言,本期又發表〈如何推行現階段農業改革〉,除分析當前農業問題的癥結,還提出改革建議,包括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推行農業機械化,充裕農業生產資材,穩定農產價格,改革農業金融制度,改善農業生產結構與土地利用。
上期馮耀明、甄燊港對何秀煌的批評,引起了不少回響,洪萬生的〈逃避與承擔一文的商榷〉認為,何秀煌剖析了造成留學生不歸的原因,列舉了很多問題和困難,而馮文則主張留學生應義無反顧,學成一律歸國,洪萬生認為兩人信心可感,但作為嚴謹的批評似不太恰當。
這一期,《大學雜誌》在耕莘文教院辦了一場座談,探討「取消師大畢業生展緩服務並延長服務年限的商榷」,列席的有陳鼓應、滿而溢修士,以及《大學雜誌》同仁張景涵(張俊宏,臺大政研所畢業)、何步正(臺大經四)、甄燊港(臺大政四),還有師大多位同學及校友。
民國59年(1970年)《大學雜誌》邁入第三年,《大學雜誌》在這一期有陳少廷的〈論學者與政治〉,還有陳鼓應的〈瑣憶殷海光老師〉,觸及了幾位當代傑出的知識份子。
李登輝在本期大學論壇發表〈臺灣農業發展的基本問題與政策〉,文章指出,民國54年(1965)以來,農業環境與一般經濟的基本條件起了很大的變化,在現階段,工業的高度成長勢必影響農工資源之間的競爭。
自第23期起,版權頁除發行人仍由張育宏掛名外,又加上總編輯何步正,總經理陳達弘,張襄玉不再掛社長名義。環宇書局則從總經銷改為總代理。陳達弘自此期起,實際接手《大學雜誌》。
10月出刊的《大學雜誌》,以「本社」名義,發表〈慶祝五十八年國慶:論政治的革新〉,以慶祝國慶為名,實際上談的是革新,也就是代表當前知識青年對國是提出一些建言。
本期推出「知識的爆發和高等教育問題專輯」,記錄了張建邦、陳三井、何景賢、蘇雲峰、胡基峻、紐撫民等學者在淡江文理學院(淡江大學前身)的座談內容。
本期推出「留學問題專輯」,由金耀基、梅德純、莊稼漢、劉述先、張系國、孫震、王曉波、袁家元、陳秉言撰稿,這些作者有的已經留學歸來,有的正在國外攻讀,有的尚未出國,雖身分有別,但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這一關係國家發展,影響青年前途的重大問題。
本期起,《大學雜誌》封面由美術家郭承豐設計。 女性議題是本期重點,摘譯法國女作家Simone de Beauvoir名著《愛情與女性》,她係當前法國頗有盛譽的作家,獲有博士學位,被公認是法國最優異的知識份子領袖,她的戲劇、小說、論說都可列入第一流作品。
任教美國南伊大的劉述先,在本期寫了〈漫談留學心理〉,他認為在當前特殊的情勢之下,留學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問題是,究竟怎樣的人才需要出國,出國在心理上要有怎樣充分的準備。如果可以預料留學可能會遭逢的問題,應付起來就不至於張皇失措。
近代大儒熊十力在上一年(民國57年,1968年)以86歲高齡在上海逝世,杜維明用〈消弭學術界的趨時風氣〉,介紹熊十力在「十力語要」中對一些學人風氣的憂心。
民國58年(1969年)《大學雜誌》邁向第二年,陳少廷發表「論知識份子底新角色」,他指出,批評「現狀」而不僅僅成為它的僕人,是知識份子在其他方面的適當角色。
徐復觀在本期寫了〈中國知識份子的責任〉,他認為知識份子和技術人員是有區別的,技術人員可以被各種形態的極權專制者所容甚至需要,知識份子則必然被極權專制者所排斥。
《大學雜誌》社長張潤書發表〈消弭崇洋與媚外的風氣〉,感嘆民族正氣和自信心正受到嚴重的威脅,也就是崇洋媚外的風氣不知不覺地浸蝕著我們,教人怵目驚心。
陳少廷在本期寫了〈急速發展吾國的社會科學〉,很沉痛地指出,臺灣在社會科學的努力及成就,「今遠不如昔」。他呼籲有關當局重視問題,更企望有更多的青年學子獻身於發展社會科學的工作,使臺灣的社會科學由「起身」邁向「成長」。
張金鑑在大學論壇發表〈大學研究所教學的成就與改進〉,指出自民國43年各大學設置研究所以來,已培育相當數量的碩士博士,填補了學術界的空虛,但有待改進之處仍多。
哈佛大學哲學博士、臺大客座哲學教授成中英,和威斯康辛大學博士、臺大教授顏元叔,兩位學者在臺大進行了一場少見的「聯合演講」,共同討論了「文學、哲學與人生」,演講內容刊登在本期《大學雜誌》。
就讀臺大歷史研究所的曾祥鐸,本期寫了一篇〈學術界的批評風氣〉,他認為學術界的相互批評或辯論,只要心地光明,目標正當,是可以促使學術本身進步的。
本期「大學論壇」,政治大學教授呂俊甫在〈如何提高大學教育的水準〉中建議,大學校長的任期,應該十年為度,必要時最多得延長五年。
本期「大學論壇」,政大教授張潤書寫了一篇〈民主、守法、與節約:有望於這次臺灣省地方選舉〉,這是《大學雜誌》首次直接論及選舉。
知識份子要如何為國家服務,不同的知識份子有不同的態度和見解,這一期的「大學論壇」有三篇文章,陳少廷、杜維明、羅業宏各自提出了他們的看法。
經過民國40年代(1951年至1960年)的危疑動盪,臺灣在50年代(1961年至1970年)進入威權政治過渡到民主政治的轉型時刻。其間扮演催生改革關鍵角色的,是由一群知識份子集結發聲的《大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