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店長
張惠菁

當月店長 ── 張惠菁

張惠菁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愛丁堡大學歷史系碩士。現在是衛城、廣場兩家出版社的總編輯。在此前,與出版界最重要的關係,是一位作者。

1997年留學愛丁堡期間,以第一部中篇小說作品〈蒙田筆記〉獲得中央日報文學獎。次年再以〈惡寒〉獲得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評審獎。其後陸續寫作散文與短篇小說,出版小說集《惡寒》、《末日早晨》,散文集《流浪在海綿城市》、《閉上眼睛數到十》、《告別》、《你不相信的事》、《給冥王星》、《步行書》、《雙城通訊》、《比霧更深的地方》,與一本傳記作品《楊牧》。

雖然寫作是很重要的部分,但一直都不是專職寫作。曾經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機要秘書。也曾在中國工作七年,於數字營銷公司擔任企劃總監。2019年起,真正進入人文出版,成為這個歷久而彌新、內容產業的一員。

張惠菁作品 更加真實、卻被認為「神祕」的東西──專訪張惠菁



歷史,異域,進入他者之境

我在高中的時候,為自己選擇了讀社會組,之後又為自己選擇了讀歷史系。我一直都喜歡讀歷史,並不是因為我善於背誦(這可能是讀歷史系的人最常遭遇的誤解吧,經常會有人對我說:「喔,歷史要背很麻煩,你一定很會背書」,不,我一點都不擅長背誦)。我喜歡的是,歷史作為一種思考方式。

科幻小說家會想像完全不同、架空的世界。但其實,先不論外星物種,人類的歷史裡也有太多和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社會結構方式、不同的活法、不同的價值觀。有人說歷史就是另一個國度(history is a foreign country)。即使是生物學上的祖先,時代和文化的差異也會使我們是彼此的「他者」。

我喜歡歷史學家,他們是出入過他者之境的人。喜歡讀歷史研究者以其研究之功力,在我們面前立體展開的世界:看到悲劇如二十世紀發生在東歐的大屠殺,有其結構性的因素。或是更廣義些的歷史著作,像班納迪克‧安德森這樣的比較政治學大師,為我們展示橫跨十九世紀末全球各地,無政府主義、反殖民者、革命者的連結網路;像傅柯這樣的思想家,看到某些規則機制之在歷史中出現,是如何發出著「隆隆的戰役聲」。

我也喜歡讀深入好看的傳記,與有些大河小說。托爾斯泰把他對歷史的思考融入到《戰爭與和平》 裡,不過,其中最好看的並不是他的歷史論述,而是他對人物的描寫:這些角色生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帝國,遭遇大到歷史事件,小到社交場合競爭、財產繼承關係,種種情境像稜鏡一般,照出人性格的變化,精彩入微。漢娜‧鄂蘭的傳記非常動人,我特別喜歡讀到二戰期間流亡美國,猶太人、知識份子社群當中互相支持的描述,以及後來鄂蘭因為「惡的平庸」,與朋友當中許多人關係緊張——那是她如何「愛這個世界」,即使那愛有可能被親近的人誤解。

最後我還要加上一本較為輕鬆好讀,趣味橫生的二十世紀時光:攝影大師卡提耶-布列松的傳記。且看卡提耶-布列松那精彩的,基於直覺與誠信行動的一生。我讀著既羨慕,又感到鼓舞。他是二十世紀沈重的歷史現場中,一名自由的舞者。讀著使我感到生命是有可能自由的,要自由地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