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後,
日本知名新聞工作者野島剛從《蔣介石日記》出發,
走訪白團成員及其家屬,取得大量從未曝光的日記與自傳,
親眼目睹台灣國防大學祕藏數十年的白團書庫最高機密檔案,
耗時七年書寫時間,揭開蔣介石與日本關係、與白團的神祕面貌!
學習與克服──蔣介石的一生,反映出近現代中國與日本的糾葛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他的傳奇前半生, 足以拍成NHK晨間劇! ●首位臺裔直木賞作家●邱永漢親筆自傳●百年誕辰全新譯本 見證臺灣的動盪與希望,書寫青春的革命與夢想, 從落魄流亡者到賺錢之神的傳奇人生。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一百年前妹子們的學校生活是什麼樣子? ● 阿公阿媽小時候都在學校學什麼? ● 「公學校」和「小學校」有什麼不一樣? ● 灣生故事有好多洋蔥,你都聽過嗎? ~~來吧!跟著女孩兒們走出閨房、上學去!~~
120年來,這片校園靜靜矗立, 它承受過砲火的轟鳴,也迴盪過熱血的呼聲。 身處政治權力核心的學生,如何以他們的雙眼與熱忱, 訴說臺灣歷史的轉折與變遷?
自從七世紀巴伐利亞人移入奧地利展開拓殖之後,奧地利與德意志的命運便緊緊繫在一起了。鄂圖一世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之後,更將奧地利納入麾下。
從壽司料的熟成技術,到天麩羅炸麵衣的厚薄與溫度, 日本料理是一種文化,也是一門科學! 好吃不只黑鮪魚!生冷不忌,看鞭神老師最豐盛有料的日本餐桌史小科普~
《吳三連回憶錄》記錄一個南台灣鄉下赤貧人家子弟,憑著堅忍毅力,奮鬥一生,自我成就的整個過程。本書從吳三連先生出生、求學、赴日、參與殖民地抗爭運動、擔任國民政府第一屆台北市民選市長,到晚年被延攬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其間的變化與轉折,不僅是他個人絕無僅有的人生體驗,也是一部橫跨日治、抗日及國民政府的台灣變...
蔣介石的一生,可以說是與日本有著切也切不斷的「緣分」。這並不只限定於蔣介石個人,而是生在那個動盪時代的中國人不管願不願意,都無法不去面對時時刻刻來自鄰國日本的「時代的邀請」。
沒有人可以否認,現代中國的歷史,可說是與蔣介石個人的命運緊緊相繫的。另一方面,從蔣介石的一生起伏,特別可以清楚看出當時日本與中國關係的投射;因此,研究蔣介石與日本的關係,就等於是探索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學習日本、利用日本、最後克服日本,
蔣介石以這樣的形式,推動著某種「歷史意志」的運作,
這就是野島剛對於蔣介石最深刻的看法。
而在這當中,最能特別體現出橫跨在蔣介石與日本之間,可稱之為「學習與克服」這道橋梁的事物,正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所要探討的主題──白團。
從未公開的史料──揭開白團的神祕面紗
白團的成立與實現,正是發生在台灣的命運由黑暗轉為光明的這短短一瞬間。在美國捨棄台灣的時候,白團誕生了,並且逐步發展;爾後不久,美國重新恢復了對台灣的支援。這時候的蔣介石,深深陷入了對美國的「絕望」以及「感謝」這兩種矛盾複雜的情緒當中。一方面,他對於在自己苦難之際仗義伸出援手的白團懷抱著深深的感謝之情,但另一方面,美國的軍事援助仍然是他賴以防衛台灣,乃至反攻大陸的關鍵,這一點也一直沒有變過。
如此看來,白團能夠在台灣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其實是諸多偶然要素匯聚之下所產生的結果。這樣一想,若是我們將白團的存在,視為在錯綜複雜的現代亞洲孕育下猶如奇蹟般誕生下來的「怪胎」,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野島剛以近年公開發表的《蔣介石日記》為起點,鍥而不捨探索散落台灣、美國、日本三地的龐大資料,包括從未公開的《曹士澂檔案》、白團成員家書、日記等珍貴史料,同時透過對相關人士的縝密訪談,忠實描繪「政治家蔣介石」最真實的面貌,以及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實際活動的情況,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實的人性一面。
作者簡介
野島剛
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台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進入朝日新聞社展開記者生涯。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佐賀支局、西部本社等,2001年起擔任駐新加坡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
其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2007至2010年擔任駐台北特派員。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目前在日本、台灣、大陸等地許多媒體上開闢專欄發表時事評論。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等多部作品,已在台灣出版《銀輪的巨人GIANT》、《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2014年將中文漫畫《中國人的人生》譯為日文,榮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作品獎。
※ 國際媒體好評
《週刊Diamond》:翻譯家、政治・經濟評論家徳川家廣: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善於採訪、透視人性,詳實呈現出戰敗的舊帝國軍人透過協助蔣介石對抗共產黨,而在台灣重新找到生命價值的過程。
《朝日新聞》:日本近現代史研究者、著名作家保坂正康:作者關懷層面既深且廣,不僅重建了二戰之後跨越台日兩地的祕密軍事援助體系,也注意到舊帝國軍人缺乏戰爭反省的那一面。
《日本經濟新聞》:東大準教授川島真:瑕不掩瑜,作者發掘了密藏數十年無人知曉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戰之後東亞地區的冷戰格局,必讀本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