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他的傳奇前半生, 足以拍成NHK晨間劇! ●首位臺裔直木賞作家●邱永漢親筆自傳●百年誕辰全新譯本 見證臺灣的動盪與希望,書寫青春的革命與夢想, 從落魄流亡者到賺錢之神的傳奇人生。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作家何敬堯+漫畫家張季雅聯合共同打造 第一本搜羅最完整、典文最豐富的臺灣本土妖怪百科全書! 痴情的蛇郎君、可憐的椅仔姑、含冤而死的墓坑鳥、 遇人不淑的林投姐、呵呵笑的人面魚、愛打掃的金魅、 棉被裡的飛顱妖、捉弄人的滾地魔、吃嬰兒的巨人阿里嘎蓋……
停下腳步 聽雨林植物細說台灣史 在台灣,有一群昔日活躍的雨林植物,如今零星散落各地 這是一本關於它們的小圖鑑、生態紀錄、應用文化 以及對台灣歷史、社會與族群的觀察筆記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
繼《隱形生產線》後,白曉紅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揭露看似文明的大英帝國,性產業不為人知的黑暗與秘密!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是白曉紅繼《隱形生產線》後,又一精彩暗訪調查報告,她透過應徵妓院接待女侍的方式,親身進入性產業進行臥底記者的調查工作,真實描述許許多多家庭經濟供應者的女人,在結構之...
首部臺灣動物文化史
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
以嶄新的視角探討人與動物生命的交錯
因對受難動物抱持不忍之情
而為臺灣的動物寫下第一部歷史
開啟動物歷史與動保運動之間的正面互動
在不同時期的動物園中,動物的處境如何?
動物園的動物圈養、表演與展示,有著什麼樣的文化背景?
戰後臺灣動物園的經營與戰前有何銜接與轉變?
面對沒有話語權的動物,人類可以為牠們寫下怎樣的歷史?
長久以來,動物園一直被視為成人遊憩的場所、兒童歡樂的園地,象徵人與動物和樂融融的烏托邦。但事實上,動物園除了貼近民間生活,更與殖民論述和國家權力息息相關。早期的圓山動物園(即今臺北市立動物園)是總督府博物館轄下的機構,肩負發揚帝國榮光與成就的使命,是展示知識文明與進步的場所,與市民的休閒生活息息相關。
到了戰爭動員時期,動物園的經營則不得不改弦易轍,迎合官方的猛獸處分政策,預設遭遇空襲時可能發生的情況,選擇性地以電殛法將「猛獸」擊斃並製成標本。此中除了軍事安全的考量,或許更有引發市民「同仇敵愾」心理的策略。
而1970年代起,受全球環境與政治影響,動物園組織集團化,知識交流愈見頻繁,動物的飼養、登錄、繁殖、交換等各項管理更具有國際視野,園內動物在全球生態系中的自然資產價值也進一步被強調。時至今日,比起休閒娛樂的功能,動物園更被期許成為具備國際觀、尊重生命的動物樂園。
書中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遠足新書系「潮歷史」│
書系主編: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歷史是梭織過去和未來的動詞,記錄世界的行蹤;
歷史是新潮與後浪撞擊的平臺,激越視野,洶湧樂趣。
歷史如潮汐,歷史可以很「潮」,是時代的浪潮,更是閱讀的風潮。在這個時代,我們希望「潮歷史」能夠成為一個歷史創作的新平臺。集結國內外有觀點、有見解、有趣味的嶄新研究與重要論述,不論是國際知名學者、年輕一輩的研究者,或大眾歷史和輕歷史的創作者等,都能在「潮歷史」的規劃下,一起開創和引領華人世界的歷史閱讀風氣,讓這塊土地人民的視野「朝向歷史」。
本書特色│
‧臺灣第一部動物文化史專書。
‧從動物園的案例,探討臺灣近代史中的動物觀、生命觀、自然觀。
‧與世界史接軌,探索全球化中人與動物關係的臺灣個案意義。
作者簡介│
鄭麗榕
1962年出生於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研究興趣為動物文化史、家族史、臺灣近代史。思考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倫理關係,幫助自己更認識世界。
書系主編簡介│
蔣竹山
臺灣桃園人。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曾任東華大學人社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現任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研究興趣喜歡打破傳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塊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為醫療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眾史學。歷來除關注全球視野下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在學院推動相關社群活動外,也對社會大眾推廣歷史普及與公眾史。
【專文推薦】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龔玉玲/《臺灣動物之聲》主編
【愛動物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發展所教授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鑑慧/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智堅/新竹市長
陳柔縉/作家
張東君/科普作家
莊絢智/壽山動物園園長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楊礎遠/新竹市立動物園園長
本書以臺北的圓山動物園個案,探討國家、戰爭、娛樂、教育及環境等面向,多角度觀察人與動物、人與動物園之間的關係。篇章組織完整,論證及實例扎實,文字敘述通暢易讀,可能是臺灣史中最早以動物園為主題來探討人與動物關係的著作。──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除了動物園,本書還包含與之相關的動物表演、博物館展示、動物標本、軍用動物等主題,一來展示了基於臺灣經驗的豐富內容,為後來的研究者確立了基礎範圍與重要史料;二來作者本身對受難動物抱持不忍之情,使其書寫立意與視角選擇有別於臺灣以往的動物園歷史研究,所以《文明的野獸》的開創性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動保圈自然不能忽視。──龔玉玲(《臺灣動物之聲》主編)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