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共同生活圈如何被現代政治的國境線撕裂?
《八重山的臺灣人》作者松田良孝最新作品,
追述台灣東部面對太平洋黑潮,這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知名作家廖鴻基序文推薦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他的傳奇前半生, 足以拍成NHK晨間劇! ●首位臺裔直木賞作家●邱永漢親筆自傳●百年誕辰全新譯本 見證臺灣的動盪與希望,書寫青春的革命與夢想, 從落魄流亡者到賺錢之神的傳奇人生。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一頁明治到戰前的日本帝國礦業開發史 一段沉埋於荒島密林中,近乎無聲的台灣礦工故事 旅日導演黃胤毓歷時七年最新紀錄片《綠色牢籠》 同名圖文書以抒情筆觸封存電影鏡頭外的點滴時光 將幕後的一切,化為最真摯的感情紀實與時代紀錄,真情呈獻
本書描述1870年代至1940年代的晚清和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族成為「原住民」的過程。以「牡丹社事件」為開端,闡述世界秩序的圖像何以成為全球性的規範;其後則透過語言、經濟、社會、教育、性別及視覺文化等面向,探究日本殖民政府如何將臺灣原住民族領域區隔成特殊統治的「蕃地」。換言之,「原住民化」的過程,既...
1949年遺留的戰爭,原來從未結束? 探詢美中角力、區域衝突的第一線, 思索台灣最熟悉的陌生人,經歷巨幅震盪的邊界。 「如果台灣不要我們,我們又不想當中國人怎麼辦?」 探索海與海之間複雜、糾纏的歷史,直面島嶼現況。
你知道在北風捲起的滔天巨浪中追捕旗魚的「突棒船」漁法是與那國人傳入台灣的嗎?
你知道20世紀上半葉的與那國人幾乎都來過台灣討生活嗎?
你知道基隆社寮島、宜蘭南方澳、台東金樽港和成功鎮興盛的漁撈產業是由與那國漁人一手打造起來的嗎?
台灣東部海域上曾經存在的共同生活圈,隨著戰後國境線的劃設而撕裂。
松田良孝的《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講述了台灣東部和與那國島曾經共同擁有的庶民歷史,兩地人群在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中葉之間往來密切,交流各自擁有的技術和物產,卻在1945年之後被嚴峻的國境線隔絕了。
台灣東部距離與那國島最近的距離只有111公里,早在清代中葉,兩地之間的人們即有往來。19世紀末年,日本先後將琉球群島及台灣納入日本帝國的疆域,改變了兩地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隸屬於同一個政權之下,此後雙方往來更為密切。
在當時的與那國人眼中,台灣是教他們「日本化」的導師,幾乎所有的「日本要素」都是透過台灣再轉手傳入與那國。若想從東京寫信到與那國,必須先寄到基隆港再轉送;與那國島民在當地讀完小學之後,若想繼續念書,就得到台灣上學;長大之後若不想繼續當漁民,就是去台灣工作。
這個日益密切的共同生活圈在1945年日本戰敗時發生劇烈的變化,日本國與中華民國之間劃定了嚴格的國境線,割裂了台灣東北部和與那國島兩百多年來的共同歷史,整個琉球群島上還有陌生的美軍進駐。
《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說明了兩地的歷史很難被驟然截斷,雖然昔日正常的物資和人員交流如今被視為走私罪行,但兩地人民依然試著偷偷跨越國境線繼續往來,維持共同的經濟生活。不過台灣的局勢變化太快,社會氣氛日趨緊張,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迫使大多數留在台灣討生活的與那國人返鄉避禍,1949年國府大舉遷台之後,更是幾乎斷絕往來。
但是,過去兩百多年累積起來的歷史記憶不會瞬間消失,曾經發生過的文化交流也處處留下痕跡。近年台琉交往風氣逐漸加溫,也該是時候回頭細細檢視那一段無關政治、屬於庶民生活的共同歷史了。
作者/譯者簡介
作者:松田良孝(Matsuda Yoshitaka)
1969年2月出生於埼玉縣大宮市,1991年3月畢業於北海道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學科,同年4月進入「十勝每日新聞社」(總社在北海道帶廣市)擔任政治經濟部記者,1993年2月開始於《八重山每日新聞》(總社在沖繩縣石垣市)擔任編輯部記者。《八重山的臺灣人》(2004年,石垣市:南山舍)獲得第二十五屆沖繩時報出版文化獎,2009年於《八重山每日新聞》連載「生還—饑饉:八重山難民的見證」,獲得2010年報業工會聯盟第十四屆新聞報導獎,集結成《疏散到臺灣:「琉球難民」的1年11個月》(2010年,石垣市:南山舍)。
譯者:蘆荻
台大歷史所碩士畢,大隱於市、靜觀紅塵流轉的癡人一枚。曹雪芹與劉姥姥的愛慕者,目前正致力於如何將茄子做出雞肉味的祕訣。譯有:野島剛《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野島剛《台灣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村健司《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掌權之路》。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