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療癒日常的困頓
以煮食完成真實的創作
奧運金牌選手跨界首作 入圍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大獎──2025年斯特雷加獎決選作品 獻給每個渴望成長、追尋自我與勇氣的靈魂 有時,成年人會忘記自己是誰、忘記自己走的路。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恐懼就勇敢,因為恐懼使我們變得更好!
《黑白大廚》圈粉無數 料理詩人~愛德華.李三部曲 第一彈 「一道菜從來不是終點,而是線索。」 那些我們愛吃的、不吃的食物, 無意間,定義了我們是誰。 ★★★繁中版限定★★★ 愛德華寫給讀者的親筆信
橫跨70年的台、滬、越、黔、川流浪紀行+ 11則真情溫暖食譜故事 紀錄片導演瞿筱葳坐在雲門流浪者計畫的面試會議室裡, 她想要去走一趟奶奶生前逃難的路線, 林懷民老師對她說:「如果妳去,妳就放空,什麼都不要想。」 但她心想真荒謬,「一個充滿思念的人,如何什麼都不想?」 但她明白這個叮囑雖然矛盾卻是...
飲食,串連著日常,也緊密連結著人生。 以文字書寫飲食,不只是記錄味蕾的記憶,更是對生活與回憶的溫柔描摹。 ◆特別邀請《歡樂宋》、《大清盛世忙什麼》作者李純瑀老師,以更新鮮、更深刻的視角,探究飲食書寫的多層次內涵。食物帶來的滿足,表層是口腹之欲,裡層則是歲月在生命中留下的餘味。
陳淑華【島嶼飲食首部曲】 15周年初味如新版 ◆36道家常料理散文:以家庭餐桌為田野,透過「尋常的口味」、 「歲時的滋味」、「時代的氣味」三個向度,細緻爬梳本土飲食文化。 ◆25則私房菜譜:記錄母親的手路,訣竅提點,經驗傳遞。 ◆22篇餐桌筆記:旁徵博引古今史料,探尋家常食物的文化路徑...
*本書恕不參與2023線上國際書展3本75折優惠 12年前,她在廚房料理台找到人類學的廣袤田野, 從此甘心樂意「土著化」,做廚房裡快樂踏實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她的學廚初心和餐飲見聞, 更以知識與實務結合的新型態寫作, 開啟一代華人飲食書寫的新風潮。 53篇學廚筆記...
本書為小津安二郎唯一文集,獲小津家族首肯,在適逢這位日本電影巨匠誕辰120歲的時候紀念出版,獨具意義。書中精選39篇小津安二郎在各大報章雜誌上的電影見解、幕後花絮、專訪與津自評53部劇情作品。文字透露出他對電影的愛、拍片時的各種堅持。同時另收14件小津於二戰期間在戰地時與家人朋友往來書信與投稿,...
英國一家從札幌吃到沖繩,深度探訪日本100天, 透過飲食體驗日本文化,感受大和民族的極致追求! 好友阿利丟來一本日本料理書,意外開啟麥克的日本之旅。 他帶著妻子,還有兩個挑食的孩童,浩浩蕩蕩飛越半個地球, 預計從北海道往南到東京、京都、福岡、廣島、沖繩等地。 不只壽司與拉麵,還要一嚐炸...
逯耀東教授可說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將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等瑣事提升到文化的層次。透過歷史的考察、文學的筆觸,與社會文化變遷相銜接,烹調出一篇篇飄香的美文。
一群隔代教養的八年級生,一份想留住即將失傳的手路菜與長輩生命故事的初心, 以「吃頓飯」開啟青、銀兩世代的溝通橋梁, 歷時三年,完成這本臺灣首部集結百齡智慧,獻給時代記憶的食譜, 五十篇人生故事,五十道家傳料理, 尋訪全臺各縣市及澎湖、金門、馬祖、綠島、小琉球、蘭嶼, ...
「生活是沖刷,書寫是熨撫。」──江鵝
詩人夏夏首部散文集,記錄生活中那些如詩般動人的時時刻刻
傍晚五點十五分,是夏夏家開始準備晚餐的重要時刻。在她筆下,每日親自料理並與家人一起用餐,是個平凡卻重要的儀式,如創作般虔誠,如詩歌般療癒。她將拋下的、帶不走的、漸漸遺忘的,積物癖般地寫下,在紙上重新打造了一座專屬於自己的記憶家園。
母親過世後,夏夏把中風開始失智的父親接來一起住,為了讓日漸消瘦的父親恢復食欲,試了不少菜色,最終發現還是父親最愛的麵食能讓他多吃幾口。於是一早起來揉麵,還要聽著父親在一旁碎唸。而新婚前後,取代婚紗款式、眼線口紅指甲油的是,她得每天必須一餐不落地衝回頭衝回家,替父親準備好吃食,打針、量血糖,伺候梳洗,抹上嬰兒油、剪指甲。最折騰的,莫過於工作一天而疲倦不堪時,被重複的問題持續磨損,且要按捺心中的煩厭和怒氣,彷彿被疊上一包包厚重的水泥袋,在已無法再承受的時候,又有更多水泥袋疊上來……
然而不愧是富含想像力的詩人兼小說家,夏夏以馬奎斯著名小說《百年孤寂》中的人物「邦迪亞上校」來稱呼他。起因於他失智後記憶有如跳針,每隔幾分鐘對話便重開機一次,是以生活像在原地打轉,猶如書中的邦迪亞上校晚年時重複鎔金打造小金魚。藉著這個經典的文學意象將父親的病徵昇華,才得以在現實中竊取一絲的讓精神逃逸的機會。同時也藉由不斷書寫,將紊亂的情感鍛造成一尾尾小金魚,但因為記憶總難真確,傷痛總難平復,只好一再將其鎔化,重新再鑄,並且將牠們放游於記憶之河。
她的文字從回憶和煮食開始,把每日親手料理的晚餐成為可經手的創造,經歷從無到有的喜悅。一日的工作結束後聚集在餐桌邊,成為重要的儀式。她說,這些精心的時刻,便是詩。這本看似平凡卻一點也不平凡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辭藻或空靈的想像,卻有跟你我生活都貼近的現實面向,與真情流露而動人的時時刻刻。
作者簡介
夏夏
著有詩集《德布希小姐》、《小女兒》、《鬧彆扭》及編選《沉舟記—消逝的字典》、《一五一時》詩選集、《氣味詩》詩選集。小說《末日前的啤酒》、《狗說》、《煮海》、《一千年動物園》。
名人推薦
王盛弘(作家)
江鵝(《俗女養成記》作者)
李欣倫(《以我為器》作者)
吳妮民(醫師、作家)
林蔚昀(《憤世媽媽》作者)
崔舜華(詩人、散文家)
焦桐(詩人、美食散文家)
一致感動推薦
「生活是沖刷,書寫是熨撫。」──江鵝
「夏夏筆下的人間煙火,是汗、是淚,卻自有其美。」——吳妮民
「看《傍晚五點十五分》不到一半,眼淚就掉了下來,之後一直流到到書末,伴隨著偶爾的會心一笑(比如煮筍,我也試過好幾次,還是煮不出不帶苦味的筍)。雖然寫的都是平凡瑣事如吃食、烹煮家常菜、逛夜市、學琴、童年回憶、和家人的相處、照護失智的父親、閱讀寫作……但這些平凡的瑣事,其實一點都不平凡。平凡生活要能正常運作,是需要極大極大的努力和幸運的,一不小心,這樣的生活就會像《百年孤寂》的馬康多一樣,煙消雲散,遁入記憶的黑洞。但是,難能可貴的是,夏夏透過真誠的書寫,把這樣的生活保存了下來。它彷彿一棟由蜘蛛絲織成的房子,脆弱但柔韌,捕捉朝露般的苦難、悲傷、憤怒、孤獨、冷暖和幸福,在記憶的迴光中閃爍。」——林蔚昀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