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是如何命名的?疾病名稱與汙名歧視有何關聯?
.疫情嚴峻,事態緊急,在瘟疫蔓延的恐懼下,如何維護公共權益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
★連續64週穩坐美國亞馬遜犯罪類TOP10暢銷榜 ★Amazon4.3星、NetGalley4星,讀者心驚膽跳推薦 ★近20張案發現場照首次公開,畫面細節到讓人頭皮發麻,非膽大者請小心翻頁! ★網友口碑推薦:「震撼到心有餘悸,今年讀過最精彩的犯罪故事!」 與魅力殺手泰德.邦迪、小丑殺...
在台灣社會中,長女常常承受各種期待,對上要體諒爸爸媽媽的辛苦,對下要照顧弟弟妹妹、最好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同樣是子女,長女總是要出類拔萃,又能體恤父母,還要操持家業。為了探究「長女」如何養成,作者透過觀察與採訪,紀錄了十幾位長女的生命故事,涵蓋不同世代與階級。這些故事呈現當代台灣「女兒」、「女性」在...
美國上流家庭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為什麼有錢人都生三胎? 耶魯畢業的富家女為什麼選擇當全職媽媽? 每小時一萬六千元的親子課程在上什麼? ──問他們的保母就知道! ★房慧真、鄧九雲 誠摯推薦
★★★ 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 ★★★ 當我們不再相信人性,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愈來愈覺得這個世界冷漠、自私、甚至可怕? 社會不公、假新聞、詐騙橫行,讓我們愈來愈難相信他人, 也愈來愈懷疑,人性是否早已腐敗?
★連續7年登上美國亞馬遜犯罪紀實類暢銷排行榜 ★Amazon4.7星,入選年度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作品 ★Goodreads4.4星,入圍年度讀者選書最佳非小說類獎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尼克.比爾頓震撼人心的史詩級巨作! ──服刑12年,川普連任後首位特赦囚犯── ──好萊塢導演操刀,...
女性主義經典力作,全新增訂四萬字! 〈各位!勿令晚節不保〉、〈難搞女子的厭女情結〉 作者上野千鶴子再次辛辣解剖 metoo、AV、仇女、魯蛇、敗犬、援交、恐同、家暴、戀童癖…… 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
在過去的數個世紀裡,資本主義在西方興起並向全球擴張,所有人都被捲入資本主義的全球體系當中。這一體系為人們帶來了財富、科技、商業文化和全新的社會規則。然而,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端也如影隨形,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後,福利主義、享樂主義... --- 本書特色 * 分開五個章節,追本溯源地探討巨嬰資本主...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電玩歸電玩,政治歸政治!只要夠好玩,有什麼不可以? 結果就是厭女思維、微交易斂財、剝削式開發生產充斥…… 電玩能改變世界,問題是,改成誰喜歡的模樣? 金獎電玩工作室產業評論家 Marijam Did直擊電玩產業的反思之作
★Amazon編輯精選最佳非小說類選書,讀者4.5星著迷推薦 ★下載次數突破5,500萬!知名犯罪實錄Podcast節目《Cults》改編,更加深入邪教信仰的駭人內幕 「令人不寒而慄……本書深刻探討了人們被邪教吸引的原因,以及邪教領袖的心理。」——《出版者週刊》 曼森家族聽命犯...
當科學遇上媒體,誰能掌控真相? 科技媒體中心(SMC)執行長的二十年變革之路, 瞭解科學與媒體關係的必讀之作! 關於這些曾占據新聞版面的醫療與食安事件, 例如毒雞蛋、基因改造食品、輻射食品、新冠疫苗…… 什麼是事實?什麼又是媒體炒作、政治操弄? 走過這些熟悉的事件,媒體的報導與科學事...
.中國研究人員將全球首篇關於湖北新冠肺炎疫情的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這就公衛倫理而言有何疑慮?
.WHO(世衛組織)在此次疫情中引發不小爭議,這是特殊現象嗎?譚德賽的作為有沒有別的觀察角度?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那一天,正是中國CDC成立十八週年的紀念日。為何這個仿效美國CDC制度、耗資不菲的防疫機構,沒有發揮預期功效?
.SARS期間搶購板藍根,COVID-19時換成雙黃連,這種中醫藥爭論的輪迴有無歷史脈絡可尋?
.全球新冠病毒疫情高峰期間,世界各地都出現「抗疫英雄」。塑造追捧「道德模範」是好是壞?
.「今天走親訪友,明年家中剩狗」,朗朗上口的標語口號有助政令宣導,卻也可能妨礙獨立思考,現代社會該不該繼續製造?
.「防疫大作戰」這類疾病的隱喻,為何需要戒之慎之?
.「旁觀他人之苦」是冷眼不作為?抑或也是一種行動?
十個關鍵詞,也是十個環繞COVID-19而起的大哉問:汙名、人權、公衛倫理、WHO、CDC、中醫藥、道德模範、標語、隱喻、旁觀他人之苦。
醫療人類學家劉紹華,在COVID-19疫情期間,從占據新聞版面的各式紛擾中,整理出一個理解框架,引導我們認識疫病控制與社會文化、國家治理、國際競合之間的關係。
作者認為,歷史不乏新瓶舊酒,充滿張力的新爭議,背後也常見舊有現象和歷史遺緒,想避免悲劇不斷重演,宜對過往透徹回顧。因此,針對每一個關鍵詞,她均致力梳理歷史脈絡,輔以豐富田野事例,呈現出事情的邏輯與矛盾、複雜與縱深,不給予非黑即白的簡化答案。
本書文字深入淺出,論述舉重若輕,值此急於表態的時代,這是一副特別為大眾讀者打造的思考工具。
作者簡介
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衛城,2018),為二○一八年臺灣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二○一九年香港文藝復興非虛構寫作獎得主。近著《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獲二〇二〇年金鼎獎非文學圖書類優良作品推薦。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