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讓我們理解過去、定義自己是誰;史料即是通往歷史的道路
◎文化部金鼎獎《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作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他的傳奇前半生, 足以拍成NHK晨間劇! ●首位臺裔直木賞作家●邱永漢親筆自傳●百年誕辰全新譯本 見證臺灣的動盪與希望,書寫青春的革命與夢想, 從落魄流亡者到賺錢之神的傳奇人生。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既然做不了中國人和日本人,那讓我們做臺灣人吧。 十九世紀尾聲,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入列帝國主義下追尋自我的弱小民族成員。 「成為臺灣人」或「福爾摩沙意識形態」的萌芽,本身是一個二十世紀的政治問題、文化問題與歷史問題。 是臺灣史,更是日本史、東亞史與世界史,本書是政治學者吳叡人漫長思想越境之旅的...
閱讀歷史,讓我們理解過去、定義自己是誰;史料即是通往歷史的道路
◎文化部金鼎獎《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作
貓頭鷹《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計畫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本系列已出版第一冊以書信為題的《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第二冊以「日記」為主,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九個歷史片段。日記通常會反映記主當日的所記所聞,因此常可見一些特殊經歷和奇聞軼事,大至國際局勢,小到人際關係,各色各樣的豐富材料,為重新認識臺灣歷史提供不同的視角。
本書九篇日記出自不同背景的人物所有:
荷蘭人與原住民的黃金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日記揭開神祕的東海岸原住民部落,傳說中的產金之地真的有大量黃金嗎?宛如格列佛遊記般大開眼界的經歷,背後又是由哪些商業利益驅動?
林爽文事件中的利益盤算:轟動全台的林爽文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翻身契機,原本從事走私貿易的鹿港林家如何藉此轉型為叱吒兩岸商界的知名商號?
清帝國統治下的歸化與圖謀:來自中國的清帝國官員,為何能識破「歸順天朝」的番人背後真正的目的,帝國的理番政策又能否順天應民?
馬偕眼中的清代臺灣:身為一名清代旅人,在旅店裡要和黑豬一起住,路上則有各種交通不便與危險。從馬偕博士的日記,一窺清代傳教狀況、部落生活,以及如何平安抵達目的地。
文武雙全的胡適之父:胡傳是清帝國治臺的末代官員,他的日記又記載了哪些官員日常、為官之道、仕途險惡,以及透露了哪些甲午戰前的政情?
反殖民運動裡的風暴:一場因薪水不公而起的社內風暴,讓反殖民運動的指標媒體《臺灣民報》,即將面臨奪權風暴,甚至預告了臺灣民眾黨的內部分裂。
仕紳之妻不平凡的日常:林獻堂之妻楊水心,是日本時代的仕紳之妻代表,她的旅行與公益活動得以讓我們一窺當時上層社會婦女的生活。
卑南族青年Kelasay的戰地見聞:在帝國的號召下到了南方戰場,與反攻的美軍展開游擊戰,他的戰地見聞記錄了二戰最激烈的時刻。
戰後外省移民的落地生根:他們初來乍到,在臺灣經歷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也感受到家鄉與此地的差異,他們的思鄉之情,與臺灣人的衝突,都得依賴同鄉互助,才能在這塊新土地生存下去。
本書的九段歷史,描繪了個人歷史,也傳達了時代的脈絡。書末還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教學或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主編。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臺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以及中英日文學術論文多篇。
簡宏逸
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只會埋首做研究。研究過傳教士漢學、地名與周邊社會、古代人名稱謂、長崎麒麟尾貓等等,學術雜食性動物是也。最近正以貓的角度研究在倫敦假扮福爾摩沙人的大騙子,還有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
楊朝傑
彰化二水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區域史。
長期從事濁水溪中下游的地方社會與族群關係的探討,發表多篇論著。
近年,積極探尋十九世紀彰化平原上的街庄故事,
同時也投身在文物類文化資產與地方社會歷史的發掘,
期盼自己能為臺灣各地承載著生命厚度的歷史而努力!
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臺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臺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臺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臺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林紋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有《論友誼》、《從彼山到此山》、《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杜威夫婦的遠東家書》(合譯)、《家園何處是》等書。
陳冠妃
臺北長大的臺南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專業領域為城市史、清代臺灣史、歷史人類學。常常思考如何將歷史知識與思維和其他領域進行跨界整合,讓大家可以從各種管道認識過去、了解自己,參與過文化資產保存、數位人文、策展等工作;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輯委員。
莊勝全
屏東新園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央研究員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化史、報刊媒體史、知識社會史。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與《「小的」臺灣史》(合著),及學術論文、翻譯與書評十餘篇。
劉世溫
雲林斗六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曾任基隆市中正國中歷史科代理教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曾參與《續修澎湖縣志.卷一大事記》的修纂,以及《灌園先生日記》、《楊水心女士日記》、《林紀堂先生日記》、《陳岺女士日記》、《陳懷澄先生日記》的註解工作。
陳柏棕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著有碩士論文〈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另有《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等論著。目前研究興趣為歷史記憶、口述歷史等課題。
曾獻緯
南投鹿谷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專業好評
讀日記,如看名人私生活般誘人;
會讀日記,則在細節裡看到時代圖像;
會寫日記故事,能把史料編織成對話如劇場;
文獻加詮釋,深入時代實際運作,淺出時人生活意象,一路讀來,上癮!
──單兆榮/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退休歷史教師
史家的研究與書寫一方面讓前人的生命重新獲得理解而益發精采生動,另一方面也讓這些歷史人物所身處的大時代,因著人們真切的盤算、圖謀、思緒、行動、際遇等,而益發細膩深刻。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本書的嘗試,證明了史學這門技藝有專業性,也有跟社會對話的溝通能力。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各界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呂紹理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曹銘宗 文史工作者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陳翠蓮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單兆榮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退休歷史教師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黃震南 藏書家
鄭麗君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
謝仕淵 成大歷史學系副教授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