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英文版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英文版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2012年出版)一書的中譯本,彙集了李仙得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時,於1867到1872年之間多達8次以上深入臺灣島嶼的親身見聞,包括了他與恆春南端原住民領袖卓杞篤兩次互動的紀實。
全書內容包含了對臺灣市鎮的第一手觀察、臺灣島物產、礦藏等經濟潛能的分析,與駐臺官員、各地漢人及原住民互動的記載。加上悉心彙整與研究的臺灣相關文獻史料,如外交史、語言學、南島語族的物質文化與字彙,雖名為「紀行」,其包羅萬象的臺灣知識,已遠遠超越「遊記」性質、具有百科全書式的野心,他所收集的關於臺灣的知識,當時無人能出其右。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他的傳奇前半生, 足以拍成NHK晨間劇! ●首位臺裔直木賞作家●邱永漢親筆自傳●百年誕辰全新譯本 見證臺灣的動盪與希望,書寫青春的革命與夢想, 從落魄流亡者到賺錢之神的傳奇人生。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吳三連回憶錄》記錄一個南台灣鄉下赤貧人家子弟,憑著堅忍毅力,奮鬥一生,自我成就的整個過程。本書從吳三連先生出生、求學、赴日、參與殖民地抗爭運動、擔任國民政府第一屆台北市民選市長,到晚年被延攬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其間的變化與轉折,不僅是他個人絕無僅有的人生體驗,也是一部橫跨日治、抗日及國民政府的台灣變...
霧峰林家的中心人物林獻堂,一生經歷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及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三大階段,對民族活動、社會文化活動皆積極介入,文學藝術上無私的付出與關懷,道盡複雜曲折的時代意涵。《追尋時代》透過林獻堂生命各階段的歷程,佐以日記、詩作、書信往來或公開發言,以及附錄的生平年表,不只能看到近代臺灣的一頁滄桑史,也...
欲了解臺灣近現代學術史的發展脈絡,從臺北帝國大學轉型為臺灣大學的第一個五年,是不可忽略的關鍵。 1945至1950年的光復初期,為臺北帝國大學轉型為臺灣大學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期間,臺灣大學因其地位特殊,不但內有各股勢力傾軋,外亦有政治勢力掣肘,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變遷的種種牽連。 本書是李東華教授...
★完整收錄李仙得4大冊手稿內容及170多張珍貴照片、版畫、地圖及水彩畫,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全校本。
★由東亞史及臺灣圖像研究權威學者費德廉、蘇約翰主編,耗費十多年悉心蒐集、考證、比對手稿及相關資料,撰寫全書編譯註,並附有完整索引及中外文參考書目。
★由兩位編者撰寫4篇導讀專文,分別介紹本書成書背景與日軍侵臺的關連、書中攝影及畫作所呈現的臺灣形象,以及李仙得個人生平及性格的詳盡解讀。
★由交通史專家黃智偉先生嚴謹考訂手稿內所載的地名,製成新舊地名對照表格,並收錄李仙得歷次臺灣旅行踏查路線地圖。
★以美國外交官的眼光,從東亞綿密交錯的國家、社會、物產與族群的不同網絡,來看臺灣在東亞的位置,提供異於清朝官方文獻之外的另一種觀看臺灣的角度。
★對清末臺灣城市到鄉間、經濟狀況、物產、地理環境的第一手觀察描述,特別是與各地原住民的接觸,以及與著名頭人卓杞篤會面過程的完整記錄。
本書為英文版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英文版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於2012年出版)一書的中譯本,彙集了李仙得擔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時,於1867到1872年之間多達8次以上深入臺灣島嶼的親身見聞,包括了他與恆春南端原住民領袖卓杞篤兩次互動的紀實。
全書內容包含了對臺灣市鎮的第一手觀察、臺灣島物產、礦藏等經濟潛能的分析,與駐臺官員、各地漢人及原住民互動的記載。加上悉心彙整與研究的臺灣相關文獻史料,如外交史、語言學、南島語族的物質文化與字彙,雖名為「紀行」,其包羅萬象的臺灣知識,已遠遠超越「遊記」性質、具有百科全書式的野心,他所收集的關於臺灣的知識,當時無人能出其右。
文字之外,書中收錄至少4位攝影師拍攝的照片、李仙得本人繪製的地形剖面與地圖,並特別延請日本畫師小林永濯參考照片繪製細膩彩圖,更是同時期中文資料裡極為少見的珍貴材料。
本書編者費德廉、蘇約翰耗費十數年殫精竭慮收集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手稿,並將書稿文字、內附之珍貴照片、繪畫、地圖等加以比對、校正與互相補充,考訂出處及拍攝地點等,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完整的全校本。除了作者李仙得自己的註腳外,兩位編者也將近年來學術研究成果、考證發現、疑問及說明等都製成編譯註,讓讀者能夠跨越時代的隔閡,順利理解書中內容。
作者介紹
在19世紀下半葉,於東亞詭譎的政治情勢中引發風暴的人物。
李仙得(Charles Wm. Le Gendre, 1830-1899)
李仙得為法裔美國人,中文文獻中也經常被譯為「李禮讓」或「李善得」。1830年出生於法國里昂西南部小鎮烏蘭,就讀於皇家海姆學院,畢業於巴黎大學。
李仙得的公務生涯始終活躍於軍旅、外交、旅行、探險。曾參與美國南北戰爭,退伍後後來到中國,1866~1872年間擔任美國駐厦門領事,前後來臺8次,在東亞的歐美外交圈中以臺灣通聞名。1872年赴日就任明治政府的外交顧問,1890至1899年去世期間,李仙得擔任朝鮮政府顧問。
李仙得在19世紀末東亞詭譎的政治情勢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1867年羅發(妹)號事件及1874年協助日本入侵臺灣的牡丹社事件,是李仙得最廣人所知之事蹟,影響臺灣歷史發展甚鉅。期間所留下來的見證即為於1875年完成的Notes of Travel in Formosa,但當時並未出版,原稿現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在成書近一個半世紀後,由學者費德廉、蘇約翰重新排版編輯,並附上詳細而嚴謹的註解說明,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分別出版英文版(2012)及中文版(2013)。
編者介紹
費德廉、蘇約翰
費德廉(Douglas L. Fix),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史博士,現為理德學院(Reed College)歷史系教授,主要教授東亞史與人類學。經營「福爾摩沙:19世紀的圖像」(https://rdc.reed.edu/c/formosa/home/)網站。
蘇約翰(John Shufelt),Sheffield University (U.K.)English Literature博士,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專業領域:美國文學、19世紀旅行文學、歐美人士的臺灣書寫等主題。
中譯者介紹
羅效德、費德廉
羅效德(Charlotte Lo),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語言學博士候選人。曾譯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如果)、《藝術的故事》(聯經)、《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前六章)(聯經)、《精神成長之路》(遠流)、《愛、醫藥、奇蹟》(遠流)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