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淨如深秋的暖陽,為你複寫今天、
明天,用生活填滿古老的海洋
送走遲歸的昨夜,再擺滿夢境和酒水
──〈杜布羅夫尼克〉
扶梯上漂浮著細節與碎浪 一個遲疑的呼吸讓我重新看見 你那日漸灰黑的背脊 像適合初學者攀登的拋物線 姿態渾圓地接住我的嘆息 ──〈日常濕度〉
鄭琬融的首部詩集《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收錄六十四首詩作,分為四輯。詩作來自生命中兩個重要時期,一個是在花蓮生活的日子,一個是大學畢業前獨自前往歐洲半年交換的時日。鄭琬融:「詩於我而言就像在泥淖般裡的生活抬頭偶能見之的閃電。有些閃電很亮很響,照穿了部分生命的雲層;有些閃電僅僅只是希望,無可改變什麼...
黑洞的巨大引力,連光都逃不了 嘿,你敢不敢靠近去看一看? 「我相信/火圈的另一端有更好的/一天,縱身/即是永恆/絕望中/必有僥倖」〈相信〉 你曾經想過要優雅地在時光間隙中穿身而過,卻發現它其實窄小的讓記憶與軀體都扭曲變形,在軌道中那些雜亂的思緒彼此撞擊、疲於奔命,一回神才...
All the night All our eyes shine On the sky named website ──Stars 整個夜晚 我們的雙眼閃爍 在名為網頁的天空 ──〈星辰〉
「有時候感覺雨水來得恰是時候。太輕易就習慣了豔陽底下的短暫快樂,忘記真實的生活必須有陰沉沉、濕答答的成分。雨水是憂傷的象徵,卻也帶來生命。漫漫長夜會過去,滂沱的雨會停。或好或壞,對於悠長歲月而言,僅僅是一班列車進站。微小而短暫。支撐著記憶,卻不足以留下太多記憶。」──陳育律
屢獲各大文學獎的陳育律,首部詩集《逐日填滿,不定期氾濫》以周夢蝶詩獎決選入圍詩集為基礎,加入時報文學獎得獎作〈杜布羅夫尼克〉等,重新編排為四輯。
輯一「觀看的方式」關注生活的不同角度,包括無力改變的日常規律,或是對於理想狀態的憧憬;輯二「關不上的窗」試圖觸探那些教人坐立難安的大小事及荒謬語彙;輯三「忘不記時間」以節氣變遷為題,連結自然與文明、情感與生物性;輯四「飛行的距離」記錄旅行中的心理狀態,從行李開始,再到沿途落腳的十個城市。
主題各異,字字精煉、句句優雅的詩篇,蘊含情感盈盈,令人沉醉忘返。
作者簡介
陳育律
天龍關外的臺北人,工作狂。在臺北學政治,在東京讀國際政經,在倫敦做文化研究。目前從事寫作、翻譯及編劇,仍在以字為業的道路上努力。
作品散見於報章及網路,曾獲新北市文學獎(散文)、臺中文學獎(小說及新詩)、桃城文學獎(散文)、基隆海洋文學獎(散文)、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新詩)、泛科幻獎(小說)、時報文學獎(新詩)、梁實秋文學獎(散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