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的深層裡作反思,在大光照耀中與神相遇
理性的成長通常比感性迅速,缺乏人生體驗、青澀的神學旅人常有「知道了」等於「體驗了」的錯覺,以致往往一面倒地傾向用理性做神學。
感性成長來自人生的悲歡離合,歲月的淘洗焠煉,而後多少反映在神學家的晚期著作,亦即那些歷經生命考驗成熟的神學旅人。
本書著重多元文化中的門徒養成,幫助門訓者學習去發掘多元文化中可與聖經連結的語境和方法,更進一步啟發他們能在文化處境中忠於聖經地教導門徒,從轉化門徒的生命。
本書第一章指出並破除迷思,這些迷思使人不願意在宣教上使用故事。第二章提供扎實的理由,說明為什麼每個基督工人在國內外,都應該成為能說故事的人。第三章調查聖經裡面重要族群的故事環境、傳福音及門徒訓練之對象的故事環境、說故事者本身的故事環境。第四章「故事分析者」,提供在打造故事之前需要分析的基本議題。
在文學家托爾金的故事〈尼格爾的葉子〉中,描述了一個一生都在畫樹的人。因為他太想要把眼中所見的葉子畫出來,以至來不及畫好整棵樹便去世了。後來他到了來世,意外地遇見了一棵無比美麗的樹,就像是一份早已預備好的禮物等待著他,他實在太驚訝、太感激了!其實這棵樹早已賜給了我們,那就是耶穌的福音。司傑恩在本書中要...
影響深遠的羅馬書講明因信稱義的福音,更同時談論神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書從經文出發,解明福音的大能如何貫穿猶太人與非猶太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榮休院長陳濟民博士,長年牧養港台與英美的華人,深知華人閱讀聖經可能會有的信仰盲點;本書展現陳博士一貫嚴謹的態度面對聖經經文,並回應諸多羅馬書的學術疑難,幫助讀...
本書屬於「與斯托得一起讀聖經」系列,在登山寶訓中,可以看見耶穌對於當時代的宗教文化毫不留情的真心話,指出在眾人習以為常的生活常規中,內含著的偽善和冷血。但同時,也可以看見,耶穌所指向的神的國度和國度子民的生活樣貌,內含著神對世人的憐憫與豐厚的賜予。登山寶訓不是「基督徒身分資格考」的測驗清單,而是一張...
重尋第四、第五世紀沙漠教父對獨處、靜默與禱告的核心觀念,獻給每個屬神兒女的當代經典。 藉著獨處、靜默與不住地禱告,沙漠教父為我們展示了一條路。這些操練將教導我們如何站立得穩、如何訴說救贖的語言,讓每一個帶著福音使命的服事者,以希望、勇氣和信心面向新世代的考驗。
Vol.62 No.3 隔離時代,如何教會? 當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擴散,「保持社交距離」與「避免群聚」成為所有人的共同關切,我們不再能夠面對面地聚集、頌讚、聆聽聖言、領受聖餐、傳揚福音,教會如何還是教會?更進一步來說,在疫情擴散之時,身處於世界之中的教會又該有怎樣的行動...
舊約所記載的古代以色列藉敬拜與上帝互動,維護與更新他們與上帝之間的盟約。他們在敬拜中採取示意行動(gesture),諸如節期的慶祝與獻祭,來表明與上帝的關係。他們也採用上帝的言語(utterance),諸如傳達上帝的誡命(講道)、指引與確據的聖言,來表達上帝的心意,並且採用人的語言,譬如獻上讚美、發...
人類常是從自身出發來觀察與思考自然生態,用人類中心式的思維,加以盡情研究利用、宰制剝削。因此愛護自然的人起身呼籲,一方面捍衛自然生態的福祉,一方面卻又把人類批評得一無是處。這樣說來,萬物真的被造而平等,人類只是些微特別一點的生物嗎?甚至,人類在自然生態之中,只是偶然且可有可無的存在?
Vol.62 No.4 世界,是我們的劇場──從范浩沙的教義戲劇談起 晚近二三十年,西方不少神學家開始提倡以戲劇的角度來理解聖經與神學,其中又以神學家范浩沙最受矚目。 因為不論是他的《教義的戲劇》(The Drama of Doctrine: A Canonical-Linguistic App...
本書作者巴默爾,以其親身經歷與獨到洞見告訴我們:生命種種問題,起因於人往往根據假象來行動,違背了內在的真實,也悖離了外在的真相,以致失去真正的自由與力量。本書能夠引領我們踏上一段旅程,探索有關自己,他人,世界的真實本相,自由自主活出鳶飛魚躍,海闊天空的生命。
★本書榮獲《今日基督教》雜誌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好書 ★作者侯活士獲《時代》雜誌譽為「美國最佳神學家」 敘事是教義神學的內涵,是信仰生活的範例,是啟蒙下一代信徒的教材。敘事是兩千年來教會生命力的源頭。聖經中的敘事,不是因循落伍、任憑挪用的文字,乃是寶貴的屬靈資源,主動形塑我們的品格,使我們能夠改變世界。...
心之所愛,比腦中所知,更加重要;心雖然很抽象,但會具體呈現在所愛的人事物上,那就是我們的欲望。《欲望的門訓》指出,基督徒可以藉由教會的崇拜與禮儀,讓內心的欲望恢復到正確的方向。
本書將人的生命起於何時,從醫學、神學和倫理學的角度做了清楚的說明。教會是社會道德的最後一線堡壘,如果連教會對墮胎都沒有清楚的立場,豈還能發揮什麼光與鹽的功能呢?期盼有一天,我們的子孫能在尊重生命的環境中成長。人本有上帝的形像,不論男女或胎兒,願這尊貴榮耀的形像,因這世代基督徒的努力而得著恢復。
本書從聖經的角度,讚嘆上帝救贖我們的偉大故事,並汲取教會歷史數千年的智慧,聆聽世界各地的聲音,從使命目標、信息傳揚、教導與學習者、實踐策略等部分,反思福音派教會教育事工的危機與轉機;也特別強調,基督教教育事工,應當以耶穌基督十字架的福音為核心。同時,教會教育事工應注重群體性,因為信仰是歷世歷代所有基...
★慶銷售破20,000冊,2021年全新封面改版亮相! ★金鼎獎作家張文亮跨時代經典之作 ★8位基督徒政治家+36年奮鬥+1份共同信仰=推翻千年奴隸制度,造就21世紀不可遺忘的歷史見證!
開啟你的新約研究之門,掌握挖掘真理的各樣方法。《新約鑑別學導論》涵蓋了最廣、最新的聖經研究方法,企圖拉近我們與聖經學者的距離,以及華人教會在聖經研究上與世界的距離。
過去的二十多年來,近現代基督教史及上海區域史的研究日趨熾熱,後者甚至有「上海學」之稱。在眾多的相關研究成果中,《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扎: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一書,堪稱是令讀者(或研究者)眼睛為之一亮的著作。經由本書,「上海青年會」不再是一個迷樣的、模糊的影像,作者排比與分析無數...
▘約伯的世界,不只有苦難▗ 常有人在遇到苦難時, 以為可以從約伯記找到答案, 結果卻大失所望。 他們不明白為何自己或摯愛會遭遇苦難, 不解為何苦難何其多; 他們期待約伯記能解惑, 期待這卷書能解釋神為何容許人受苦, 甚至容許義人受苦。 何以這些期待轉為失望? 「智慧」才是這卷書的關鍵。 在約伯受...
神命定要在新的世界裡,賜給我們新的身體, 兩者都會因著神的榮耀,完全改變過來。 作者斯托得牧師認為:羅馬書是新約聖經中對於福音論述得最完整、最清楚、最壯麗的一卷書。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談及多個現代人關心的議題,如:「神的忿怒」和「挽回祭」的正確概念;聖潔生活的基本方法;「律法」和「聖靈」在基督門徒中...
如果COVID-19最可怕之處是致人於死的話,那第二可怕之處就是在人與人之間構築無形的隔閡,疫情造成的不但是個公衛危機,更是個人性危機。本書是華人教會對COVID-19疫情做神學反思與牧養關懷的第一本書,綜合了疫情形勢的最新分析,以及學者、牧者的深邃洞見,指出我們可以怎樣扭轉這種人性危機。
作者曾思瀚老師在本書中進行「心理敘事」鑑別研究,把對觀福音裡面跟「必須」有關的經文都挑選出來仔細剖析,幫助讀者明白敘事者透過角色這樣說話、行事背後的心思意念到底是什麼。這不是一本艱深的釋經書,卻是一本提升讀者踏入聖經研究的入門書。
「讓我們設想上帝是一頭獅子。如此一來,向人作見證就好比向人說你遇見了一頭獅子;講道是邀請人與獅子相遇;神學則像是在反思你與獅子的相遇。」~葛丁桂 美國ECPA 2004年金書獎(神學∕教義類) 葛丁桂舊約神學系列(卷一) 英國聖公會首席學人牧者,四十年聖經研究成熟之作 半世紀淬鍊深厚牧養智慧,帶...
身為耶魯神學院的系統神學教授、「信仰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大神學家沃弗,用本書收錄的65篇平易親民的小品文,向我們示範:其實,生活中大大小小每個場域,都是神學教室;生命中的每一次信仰省思,都是一堂最深刻的神學課。
神學旅人的每一步,都是又精采又驚喜!
執教杏壇三十載,筆耕不輟到今日,用這樣一句話形容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林鴻信教授,再貼切不過。從一九九○年教書至今,跨越三十個寒暑。二○二○年十月舉辦的馬偕講座:「神聖會遇:從聖經視窗到神學之旅」,便是為了記念林鴻信老師在神學教育的投入,透過這次講座,林老師整理身為神學旅人的種種心路歷程,並且分享他過去三十年來在神學研究與教育上的耕耘成果。
經過仔細的修潤和沉澱後,林老師將該次馬偕講座的內容,整理成《神學旅人:神學人的朝聖之旅》一書的第一部。前四章真實呈現神學旅人的學思過程和生命歷練,從聖經啟發與被聖靈帶領出發,途經經文釋義而追尋神學詮釋,於處境中的尋索思考形成神學視野,而後再藉由經文回應處境挑戰。第五章見證作者親炙兩位神學大師——莫特曼與提瑟頓的學思經歷;第六章〈民胞物與、休戚與共〉,遙望著信仰進入文化的遠景。
總的來說,作者服膺神學是信仰的投入性反思,基督教信仰的起點在於聖經——神聖上帝的自我啟示,神學研究應當經由聖經的視域打開神學視窗,參照信仰體驗探討各種神學主題。
不僅如此,本書的第二部分,林鴻信老師更親自邀請海內外諸位神學夥伴——譚國才、瞿旭彤、謝木水、周學信、洪亮諸位教授學人,不吝分享個人的生命見證、神學探索與朝聖歷程,留下生命力豐富的神學之旅軌跡。不論是平信徒或神學生,相信都能從中得到許多智慧和洞見,更堅實地踏上神學這條精采而豐富的朝聖旅程。
▎本書主編 ▎
林鴻信
壯遊神學世界多年,不折不扣是一位資深的「神學旅人」。年輕時心儀許多前輩典範,在他的學思歷程與生命旅程中,留下許多寶貴啟發的印記。旅途中曾親炙過兩位神學大師,在斗南牧養群羊,投身杏壇三十載,隨著年歲日長,愈來愈能夠體會到的是,發出這些思想的「人」更加難能可貴,充滿喜怒哀樂的生命本身更加寶貴,思想不過是真實人生的反映。
自臺大哲學系畢業,取得德國圖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漢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教授與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長年於神學園地筆耕不輟,著有《認識基督宗教》、《聖神論》、《納尼亞神學》、《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九個探險》、《教會生態學》、《系統神學》、《忘我神學》、《莫特曼神學》,以上皆由校園出版。除此,另有譯作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近年來更積極參與基督教研究智庫的服事。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