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記憶對於台灣後殖民具有什麼意義?何以在日本統治結束超過半世紀之後,二十一世紀卻有許多不同族群的台灣小說家重返日治記憶,深入探索日治時期台灣人的精神面貌?本書聚焦於知名台灣作家施叔青、李昂、郭強生、吳明益、甘耀明的長篇小說,另有一章主要探討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作者涉獵廣泛的相關文獻,細膩解讀這些日治記憶文本的特點,並將之放在戰後台灣文學、文化、電影的生產脈絡。對於想要瞭解台灣當代文化特色和台灣小說書寫趨勢,乃至於對台灣文學史與文化史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都深具啟發性。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工作輾轉各處,無法安定?一生漂泊的蘇東坡,「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的不公不義,是無法迴避的。「人生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的淡然。 ◎如何活在當下?「詩酒趁年華」,被貶官三次的蘇東坡選擇這樣過人生。 漂泊、衝突、煩惱、挫折……人人都會有,怎麼面對? 蘇東坡用三件事療癒了自己: 一張...
兩屆布克獎得主、諾貝爾文學獎熱門候選人 瑪格麗特.愛特伍給一般大眾的文學講堂 故事在哪裡?故事在黑暗裡。 靈感來時是靈光一現。進入敘事過程是一條黑暗的路, 靈感之井是一口向下通往地底的洞……
最受歡迎的獨特國文課! 有用,感動! 預習我們未來的人生 在低沉沮喪時,讓人看見你的優雅起身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當代國際知名作家、創意寫作導師 寫給所有青年寫作者的超實用寫作指南 美國國家圖書獎、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雙料得主aka.故事交換組織創辦人, 最受用的創意寫作撇步和身心整頓良方, 寫小說,真的就這樣!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同志文學史是台灣的發明 《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看見完整建構台灣同志文學史發展! 「同志文學」是「讓讀者感受到人事物的文學」 「同志文學史」是「立基於同志文學的公眾歷史」 公眾歷史就是有別於主流史觀的另類記憶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 會考學測出題方式越來越新穎,讀透課文背後的故事才能活用解題得分!本書用最潮的網路用語及角度重新詮釋國學奧妙,精闢說書讓你拍案叫絕,隨手皆可應用! ★ 詩詞歌賦都是古人的人生經歷與智慧,以古鑑今,讀通古文才能通透人生使用方式!
「一本在最近三十年出現的新的史料條件以及研究成果上,展現臺灣戰後政治史研究新水準的作品。」 ──若林正丈(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作者) 在新的歷史時刻,重探我們的過去,思索我們的未來。
透過援用後殖民、文化與性別理論以及歷史脈絡化閱讀,本書剖析施叔青、李昂、田雅各、賴香吟、陳玉慧、吳明益、陳雪的後解嚴小說,探討台灣後殖民在文學與文化實踐上的諸多面向。
日治記憶對於台灣後殖民具有什麼意義?何以在日本統治結束超過半世紀之後,二十一世紀卻有許多不同族群的台灣小說家重返日治記憶,深入探索日治時期台灣人的精神面貌?不僅文學界如此,美術界與電影界也高度青睞日治記憶,例如謝里法的《紫色大稻埕》、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劇情片《KANO》、《不一樣的月光》等。日治記憶儼然成為當代台灣文化的重要元素。
本書聚焦於知名台灣作家施叔青、李昂、郭強生、吳明益、甘耀明的長篇小說,另有一章主要探討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作者涉獵廣泛的相關文獻,細膩解讀這些日治記憶文本的特點,並將之放在戰後台灣文學、文化、電影的生產脈絡。透過精闢的剖析,作者顯現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與電影重返日治記憶的深刻意涵。與此同時,作者也提出了許多有關台灣文學史與文化史的新議題。對於想要瞭解台灣當代文化特色和台灣小說書寫趨勢,乃至於對台灣文學史與文化史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都深具啟發性。
Revisiting Taiwan’s Japanese Period (1895-1945) has become a major feature of twenty-first-century Taiwanese fiction and film. Many contemporary Taiwanese novelists and filmmakers find it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at the Taiwanese (including the aboriginals) thought and believed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feelings they harbored during that period, a period that was denigrated and largely obliterated in official history during postwar Kuomintang’s martial rule. Perhaps just as importantly, these contemporary authors and filmmakers are concerned with how the Taiwanese (including the aboriginals) living through these two periods re-membered the Japanese Period.
By contextualizing novels by Shih Shu-ching, Li Ang, Wu Ming-yi, Kuo Chiang-Sheng, and Gan Yao-ming as well as Wei Te-sheng’s feature film Seediq Bale, in tandem with careful readings of these texts, this book argues that these texts can be seen as engaged in a large project of re-memory from a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Revisiting Taiwan’s Japanese Period in these texts not only explores pro-Japanese, anti-Japanese sentiments, and ambivalence toward Japan, but highlights an evaluation of Japanese and Kuomintang rule. Reconnecting prewar and postwar Taiwan eventually points to Taiwan’s postcoloniality by suggesting Taiwan is a young nation with its long colonial history, with its people both fighting colonialisms and influenced by colonial legacies.
作者簡介
劉亮雅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所)特聘教授、臺灣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研究台灣當代文學與文化、英美二十世紀文學、後殖民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同志理論。著有《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2014),《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2006),《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2001),《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1998),Race, Gender, and Representatio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Sula, Song of Solomon, and Beloved(2000)。與人合著《台灣小說史論》(2007);主編、導讀《同志研究》(2010)。編譯、導讀《吳爾芙讀本》(1987),導讀、審定《海明威》(1999)、《康拉德》(2000)、《吳爾芙》(2000),導讀《簡愛》(2013)。
主題:復返的日治記憶──台灣小說與歷史重構 時間:4月16日(五)19:00-20:30 講者: 劉亮雅(臺大外文系特聘教授、臺文所合聘教授)、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文所優聘副教授兼所長) 地點:聯經書房(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94號B1) 簡介: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後,為了強化中國認同,壓抑人民日治時期記憶,造成嚴重的歷史斷裂。直到政治解嚴,台灣歷史小說蓬勃發展,議題多元的各類型文本,為這段集體記憶留下紀錄。講座將聚焦於二十一世紀台灣日治記憶小說與電影,從文化生產脈絡討論重新記憶日治時期的深刻意義。 //主題閱讀// 《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 https://reurl.cc/4XmmZ3 //講座側記// 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中的日治回憶──「 復返的日治記憶」 https://blog.press.ntu.edu.tw/?p=4661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