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返
0 篇書評

復返

21世紀成為原住民

Returns : Becoming Indigeno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4/07/3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0.8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eISBN: 9786267462140
  • ISBN: 9786267462195
  • 字數: 258,427
紙本書定價:NT$ 750
電子書售價:NT$ 52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從來就沒有沒一個觀點可以完整講述所有的故事
  我們永遠只能局部觸及他人經驗,「傾聽諸歷史」永遠比「如實講述歷史」更為重要

  1911年,伊許(Ishi)出現在加州一個屯墾者的城鎮,從此為人所知,被視為「美國最後一位野生印第安人」。1960年,由於傳記成了暢銷書,伊許再度被廣為討論。2000年前後,伊許又登上了報端,這次則是因為加州印第安人最終決定把他的遺骸遷葬,而在這過程中也重新掀開一段屯墾者-殖民者的暴力史。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80

    臺灣社會中流傳許多關於族群的說法,然而想釐清這些說法的真相,卻不是簡單的事情。 本書從制度沿革、人口統計、戶口檔案與調查資料中抽絲剝繭,一一破解關於平埔、外省、客家、福佬的歷史謎團。

  • 電子書: NT$ 525

    是誰決定一個社群要在哪裡、何時,劃出一條區分你我的界線? 我們是否能將「移動」視為文化的構成要素,將族群視為一種互動而開放的「形成過程」? 人類座落(location)除了是由靜止所構成,也是由移轉(displacement)所構成。旅行(travels)與接觸(contacts)才是未竟的現代性...

  • 電子書: NT$ 525

    ▎「這些海盜就跟其他海盜一樣行徑卑劣。但是,當我們回想起他們的殘酷犯行,或是因為他們駭人聽聞的破壞與其他殘忍之舉而倒抽一口寒氣時,倒也不能忘記他們的紀律、堅忍、同袍情誼與武德,讓他們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所向披靡、最大膽無畏的族群,無人能夠比肩。」──溫斯頓.邱吉爾 ▎「『難』不過舉手之勞,『不可能...

  • 電子書: NT$ 406

    來自立陶宛的歷史圖像小說, 繪出波羅的海民族史上不可被掩埋的一頁。 凜冽的西伯利亞集中營內,多個被驅逐的立陶宛家庭, 用輕妙的詩句對抗沉重的苦難,以掙扎求存的勇氣與孩童天真想像, 譜出二戰期間流放者的哀歌。

  • 電子書: NT$ 1050

    聯準會降息、美中貿易戰、美國債務危機…… 當經濟實力決定了主宰力, 我們正處在所有人都無法逃離的「美式資本主義時代」! 聯準會支配時代,解構金融帝國的關鍵著作

  • 電子書: NT$ 364

    第一位歐盟外長、第一位英國女性歐盟委員 烏克蘭革命、伊朗核協議 平衡西巴爾幹半島、介入阿拉伯之春 引領你重回二〇〇九至一四年各項國際危機的始末

  • 電子書: NT$ 490

    1990年,當柏林圍牆倒下時,一個國家消失了。 在德國即將歡慶統一35週年前夕, 東德人民被忽略的生命經驗、被抹除的歷史篇章,將在此書再次重現。 忘掉過去你所知的東德刻板面貌, 抛開冷戰論述對他者的既定形象,只要願意直視東德, 將發現鐵幕之下,並非只有黑白的世界。 ★《經濟學人》:「本書希望世人...

  • 電子書: NT$ 490

    「彼得.霍普克開創了獨具一格的中亞諜報書寫體裁,他筆下的故事扣人心弦,極具吸引力。」——英國《觀察家報》 英國知名諜報作家,繼暢銷作《帝國的野心》後又一力作 深入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為人知的中亞戰場 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vs德意志帝國+鄂圖曼帝國 近代中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來自百年前強權競...

  • 電子書: NT$ 315

    羅馬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跨越1500年的比較歷史研究 條條「死」路通羅馬? 本書將告訴你歐美世界的原型設定 就是西方國家之所以失敗的根源!

  • 電子書: NT$ 473

    當西歐的民族主義浪潮席捲而至,被消失的恐懼迫使他們拔竿而起, 但即便都是被壓迫的弱小族群,為何彼此之間的衝突卻難以止歇?

  • 電子書: NT$ 315

    擅自認定他人生命的價值,會不會跟否定生命的價值一樣危險? 我們能不能想像或找到另一種傾聽的方式,一種容許不確定性的照護形式,來理解生命? ◎2015年,人文人類學學會,特納民族誌寫作獎 ◎2020年,高等研究學院,J. I. Staley Prize

  • 電子書: NT$ 420

    ──破解流行於今天美國各種左派批判理論的話題之作── 出版後迅速躍居亞馬遜排行榜哲學類書籍首位 《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時代雜誌》年度好書推薦 激進左膠們,如何使一切都成了種族、性別和身分問題 進而危害自由民主以及社會正義的發展?   話題熱議破表!直擊「政治正確」最大問題   歐美讀者...

  • 電子書: NT$ 266

    無法恨、也不敢愛,「媽媽」這個名詞, 成為女兒心中那道最深刻的傷口…… 療癒和修復,從承認「討厭媽媽」開始; 獻給每一位成年的女兒,找到和媽媽相處的正確方法。

  • 特價 電子書: NT$ 211

    呼叫服務台,請立刻支援收驚! ✥ 偵探 ✥ 友情 ✥ 冒險 ✥ 妖魔鬼怪 ✥ ★ 日本超人氣作家 石崎洋司 妖怪新作 ★ 吃人試衣間、詭笑模特兒、恐怖夾娃娃機, 用生命換取喜歡的東西,你敢不敢?

  • 詳細資訊

      伊許一度是加州原住民消失的象徵,如今卻代表了他們的存續。
     
      長久以來,部落社會或原住民社會都被認為注定會在西方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暴力進逼下消失。許多人一度認定這個歷史任務將會由(悲劇性的)「種族屠殺」和(不可避免的)「涵化」完成。但到了廿世紀末,顯然有些不同的事正在發生。許多原住民確實被殺害、許多語言確實消失、許多社會確實瓦解。然而,仍有為數不少的原住民堅持了下來,適應並重新組合橫遭破壞的生活方式的殘餘。他們選擇性地回溯到深深植根的適應性傳統:在複雜的後現代中創造新的道路。

      文化是一個不斷生成(becoming)的過程。

      +++++

      《復返》一書即是探索了這個變化過程,觀察它如何運用實用主義方式與全球化勢力、各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和特定的國家霸權周旋。克里弗德處理了三種活躍於過去半世紀的敘事:去殖民化、全球化和原民生成(indigenous becoming)。它們代表不同的歷史能量、行動規模和可能性政治。這三段歷史建構彼此、加強彼此又困擾彼此,且由政治力量、經濟力量、社會力量和文化力量貫穿其中。「我們有必要把這一類『大小恰好』的歷史維持在辯證張力中,讓它們同時但非同步的存在。」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屬於通論和理論性質。它探索了今日用於理解原住民的不同方法,主張歷史命運和發展時間的觀念必須加以修正,如此才能解釋這些原民文化復興和社會運動。「第二部分」透過伊許的故事在近一個世紀來的戲劇性發展,傳達了殖民暴力的持續遺產、人類學的歷史、後殖民何解的前景等議題。「第三部分」則是聚焦於阿拉斯加中部原民文化復興的討論,原住民文化資產如何作為原住民文化復興的一環?地方歷史與跨國原民性如何為其祖先文物開啟「第二生命」?

      「舊的社會團結與文化傳播形式正在重新銜接,在新的脈絡中為不同的受眾表演。創新的都市原民生活實踐有賴來回往返於祖居地與離散地網絡之間。正如二〇一三年那場成功的『別再袖手旁觀』(Idle No More)運動所證明的,『臉書』現已成了部落動員的場域之一。遺產復興與藝術創造如今利用新技術將其文化的連接「再路徑化」(reroute)。⋯⋯若要問這些務實的存續和文化復興作為一股歷史力量究竟意味著什麼仍為時尚早。這是個帶有種族中心主義色彩的問題。試問我們何來立足點可以如此下定論?就目前,我們能說的是部落、原住民或第一民族社會歷經轉化後存活了下來,並且日益茁壯。光是它們的存在便已經挑戰了長期以來賦予西方文明、現代性或進步敘事的假設。」

      【人類學反思三部曲】
      《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是一系列持續的反思,以及對時代變遷的回應。
      這三部作品試圖討論當代原民社群在世界主義與全球現代性的過程中所涉及有關現代跨國活動、殖民經驗、政治記憶與文化身分等議題,並且透過實用主義手段與全球化勢力,周旋於各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和特定的國家霸權。

      克里弗德延續《書寫文化》(Writing Culture)中「部分眞實」觀點,提出「諸多歷史」(histories)作為貫穿整個三部曲的核心思想——在《文化的困境》裡反駁文化「非存即亡」的有機論述;在《路徑》裡闡述羅斯堡的諸多過往;在《復返》裡賦予「偶然性銜接」的歷史辯證。

      因此,當代的原民文化復振從來不是一個從「殖民壓迫」朝向「解放獨立」的簡單過程,而是在「殖民/解殖/後殖民」轉換的不確定關係中的各式接觸、交換、抵抗和衝突。在這種民族誌現實主義之下,我們終會領悟到原民文物復返運動與博物館收藏正義,有賴於殖民歷史與後殖民原民主張的彼此協商與合作。

    作者簡介

    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1945~)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意識史系榮譽教授,於201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克里弗德為當代人類學論述和文化反思重要學者之一,曾擔任American Ethnologist、Cultural Anthropology、Museum Anthropology、Cultural Studies、Material Culture、Collaborative Anthropology等重要人類學期刊的編輯委員,研究觀點包含人類學發展史、民族誌田野工作、原住民研究、原民藝術、博物館收藏與歷史。除了《文化的困境》、《路徑》、《復返》三部曲,尚著有:Person and Myth: Maurice Leenhardt in the Melanesian World(1982)、On the Edges of Anthropology(2003),並與馬庫斯(George Marcus)合編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1986)。

    譯者簡介

    林徐達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詮釋人類學、人類學理論與民族誌批判、當代文化研究、臨床醫療人類學。著有《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2015)、《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2022)。

      臉書專頁:詮釋鬼打牆

    梁永安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愛的藝術》、《人類破壞性的剖析》、《拜占庭帝國》、《心靈的棲地:愛德華.薩依德傳》、《文化與抵抗》、《啟蒙運動》、《現代主義》等書。

    媒體推薦

    推薦人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
      李時雍,《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作者
      官大偉,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高俊宏,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260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