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
0 篇書評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

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 出版日期: 2024/08/27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7.3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6263965751
  • eISBN: 9786263965683
  • 字數: 127,780
紙本書定價:NT$ 450
電子書售價:NT$ 31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用破框力,打造共生社區

認識臺灣共生社區實踐的第一本書!
從新北市民活動中心、臺南老街、彰化農村,到花東偏鄉;
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社區營造蹲點地方,也有一個人的共生之旅。
看這些人如何打破框架,找到新的突破點,
重新設計自己的社區與生活!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出版日期:2013-10-31
    電子書: NT$ 266

    荷蘭面積比台灣略大,與海爭陸,強鄰環伺,卻在花卉、人權、交通規劃和文化均有聲有色,享譽世界。荷蘭怎麼做到的?我們可以學習什麼?前衛出版社邀請14位作者,從16種角度觀察荷蘭,絕對是您了解荷蘭的最佳入門、帶領公司乃至國家邁向A+的墊腳石。

  • 電子書: NT$ 266

    從網路購物開始,中國邁向幸福感的高度監控之路 本書從中國發展到極致的各種網路購物方式談起,具體說明了資訊及通訊科技帶來的重大改變,以及中國社會環境推波助瀾所造就的萬能手機軟體、新的金融信用、社會信用體系等等,還有數量龐大的監視器與人臉辨識軟體、社群媒體言論管控,對整個中國社會造成的根本影響。

  • 電子書: NT$ 280

    本書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探討台灣一群從「康復之家」回到社區生活的住民經歷。 作者從精神病患、家屬以及康復之家工作人員三方的觀點切入,分析成功回歸社會的人,具備了什麼條件?而無法返家的人,又遭遇了哪些阻礙? 在一次次訪談中,作者展開了同理之旅,並在不同生命經驗中,發現共同反響的核心──精神病患盼望重...

  • 電子書: NT$ 301

    他努力維持我熟悉的父親形象,同時在黑暗的陰影中掙扎求生…… 一個頂尖知識分子, 何以走向碎裂潦倒的結局? 因恐懼而背棄父親的獨子,因理解而走進父親的人生。 【精神疾病書寫史上,極致動人的經典之作】 郭彥麟(精神科醫師)、劉仲彬(臨床心理師)專文作序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宋文郁(作家)、翁禎翊(...

  • 電子書: NT$ 336

    透過23個國際經驗,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深入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反思】,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照改革的方向。

  • 電子書: NT$ 266

    你或父母是否有這些擔憂? 「我一個人要怎麼去看醫生?搭公車太遠,叫不到車,也沒人陪我去。」 「養老金不夠用,生活越來越貴,怎麼撐到退休後?」 「如果哪天倒在家裡,沒人知道……會不會就這樣孤獨地死去?」 每天面對老年患者,眼科醫師看到的不是病,而是對未來的恐懼與無力感。 這本書,就是為了這些聲...

  • 電子書: NT$ 338

    在政治與經濟極度不穩定的年代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兩位思想家 交鋒激辯21世紀9大核心問題與解方 清晰解讀我們正在經歷的全球巨變

  • 電子書: NT$ 336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已過三年,尚未終結── 8萬刻骨銘心文字、40多張全彩照片 台灣志願兵潘文揚的真實戰場紀錄 今年3月,中國記者柴靜專訪為烏國作戰的潘文揚等人,破130萬觀看人數 4月,端傳媒專訪潘文揚,「為什麼你們要打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 25歲的他,為何要三度赴烏克蘭參戰? 25歲的他,為...

  • 電子書: NT$ 294

      為什麼只有人類擁有語言能力?   嬰兒如何能夠從一無所知的狀態,開始無中生有使用愈來愈多的語言呢?   龐大的人類語言系統,起源何處?   人類與AI、動物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答案就在「滋嚕滋嚕~」、「咚噠~」、「叭鏜~」等寶寶喜愛的擬聲詞!

  • 詳細資訊

    你理想中的社區生活是什麼模樣?

    阿公、阿嬤平日能到社區的公共空間共餐、玩桌遊,而不是整天窩在家看電視;小朋友放學了也不怕沒人照顧,他們能在長輩們的陪伴下,寫作業、與同伴玩耍;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則可以安心上班,不怕有突發狀況無法請假處理……

    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放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彼此照應,又不互相打擾。

    「共生社區」讓每一個人都不再是孤島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隨著國家人口高齡少子化,勢必面臨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攀升的衝擊,社會福利與資源量能不足,這時候更需要社區中自己長出來的「互助」能量。

    「共生社區」正是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就像傳統農村鄰里間彼此認識,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那般,看似平凡的日常,底層是居民互相信賴、扶持所結成的安全網。

    11個臺灣在地案例,指引一條可能的未來
    本書用十一個熱血感人的在地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共生社區。不同的人、文化、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社區和共生條件,因此營造共生社區並沒有一個標準的SOP;甚至大部分的人一開始並非有意識地營造共生社區,但他們做了某些很關鍵的事,讓社區長出了共生價值。

    共生模式無法直接套用,但共生的經驗可以借鏡與學習,藉由前人的道路,指引出一條可能的未來。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這些故事中,提出屬於自己的,共生社區想像與實踐。

    ▍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找到一個突破點,打破框架,善意就會在社區循環!
    ◇    先讓大家願意來,從歡迎每一個人,任何人都可以放鬆待在這裡的社區客廳開始!──高雄前金「林投好客廳」
    ◇    誰說長輩只能是被照顧的對象?活化農村長輩的技能做金碳稻,發揮永續社會影響力──彰化埔鹽「大有社區」關懷據點
    ◇    帶著爺爺奶奶一起當保母,在社區成立嬰幼兒臨托服務,疫情期間成為防疫人員堅強後盾──新北永和「民權社區」關懷據點
    ◇    調解舊(年長)居民與新(年輕)商家對立,讓古都不同世代一起好好生活──臺南「Oh Old!」
    ◇    「防跌互助換工」,弱弱相扶,每個人都可以被承接,每個人也可以有付出──基隆暖暖「左下角工作室」
    ◇    開一間二手商店培力青少年,讓孩子找到對家鄉的認同,成為社區營造重要的生力軍!──花蓮豐田「五味屋」
    ◇    小鎮醫師開「社會處方箋」,讓老有所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嘉義新港陳錦煌醫師
    ◇    山邊海濱、小學穿堂、廟埕教會,都是診間!將在宅醫療帶進臺灣──臺東都蘭余尚儒醫師
    ◇    從零開始打造臺灣第一個原鄉共生基地,讓長輩養雞當復健──臺中達觀部落「伯拉罕共生基地」
    ◇    不是養老院,而是解決「照顧」與「孤獨」需求的居住創新基地──臺中沙鹿「好好園館」
    ◇    用打工換宿的書店,創造移居人口最落地的實踐──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
     

    作者簡介

    楊寧茵(Deborah Yang)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旅居美國矽谷多年,曾服務於科技新創產業,負責全球市場行銷,也曾在臺美兩地擔任媒體記者。2013年因協助臺灣紀錄片《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在美國上映,成功將臺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進而投身銀髮新創領域。目前以高齡觀察家暨特派員的身分,持續走訪世界各地,透過國際連結、跨域整合,觀察並分享人類在長壽時代的機會與挑戰。
     
    著有:

    《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有感於臺灣逐漸步入高齡化社會,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於1995年成立,並隨著社會型態不斷改變下,從健康老化、優質照顧、經濟安全、自我實現、友善環境、人才育成六大面向,建構超過40項的服務,積極回應長輩需求。除關懷服務獨居、弱勢、失能長者外,從2007年舉辦「不老騎士」摩托車環島活動後,迄今持續推動多元長者圓夢計畫,並於2019年開始推動共生社區,藉由持續推動各項方案與倡議,提供長者安心、精彩的老後生活,「一起道老,精彩美好」!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64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