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開打至今已過三年,尚未終結──
8萬刻骨銘心文字、40多張全彩照片
台灣志願兵潘文揚的真實戰場紀錄
今年3月,中國記者柴靜專訪為烏國作戰的潘文揚等人,破130萬觀看人數
4月,端傳媒專訪潘文揚,「為什麼你們要打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
25歲的他,為何要三度赴烏克蘭參戰?
25歲的他,為何要放下安逸的生活?
荷蘭面積比台灣略大,與海爭陸,強鄰環伺,卻在花卉、人權、交通規劃和文化均有聲有色,享譽世界。荷蘭怎麼做到的?我們可以學習什麼?前衛出版社邀請14位作者,從16種角度觀察荷蘭,絕對是您了解荷蘭的最佳入門、帶領公司乃至國家邁向A+的墊腳石。
《出賣中國》作者裴敏欣最新作品,全面揭示中國監控體系的獨特面貌 透過大量地方報告、採訪,將中共監控體系的架構與戰略手段,公諸於世! 西藏、新疆、大學校園、網際網路,都是中共監控體制的「新陣地」 生活周邊都是「老大哥」,網路上處處都有「網管」的國家,是什麼感受?
用破框力,打造共生社區 認識臺灣共生社區實踐的第一本書! 從新北市民活動中心、臺南老街、彰化農村,到花東偏鄉; 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轉型、社區營造蹲點地方,也有一個人的共生之旅。 看這些人如何打破框架,找到新的突破點, 重新設計自己的社區與生活!
在政治與經濟極度不穩定的年代 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兩位思想家 交鋒激辯21世紀9大核心問題與解方 清晰解讀我們正在經歷的全球巨變
師事史學名家史景遷 ●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與東亞研究學者 ●社會史殿堂級著作 從清末民初、國共內戰,到國民黨遷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中文的「標準口語」歷經了漫長發展與演變。本書作者陳怡君教授利用多樣紛呈的史料,詳加檢視了20世紀初至中葉左右「Mandarin」語音長期漸進的演變歷程;除了耙梳官...
一旦你將本書所提的內容做對了,就能贏得戰爭 一本戰爭的科普書,寫給平民百姓的戰爭指南 作者的專業背景與經歷,使得原本看起來很複雜的知識 在他的簡明文字敘述之下,了解戰爭不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了
四百餘年的大英帝國為何自世界霸權的位置墜落, 而讓二十世紀成為美國的世紀? 如果歷史能夠重來,曾經的「日不落國」能否免於走向黃昏的命運? ★☆★本書榮獲第六屆山本七平賞、第五十一屆每日出版文化賞★☆★
羅馬版《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跨越1500年的比較歷史研究 條條「死」路通羅馬? 本書將告訴你歐美世界的原型設定 就是西方國家之所以失敗的根源!
「彼得.霍普克開創了獨具一格的中亞諜報書寫體裁,他筆下的故事扣人心弦,極具吸引力。」——英國《觀察家報》 英國知名諜報作家,繼暢銷作《帝國的野心》後又一力作 深入揭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為人知的中亞戰場 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vs德意志帝國+鄂圖曼帝國 近代中亞的地緣政治格局,來自百年前強權競...
「小心,美國!」 所謂的「美國理想主義」,只不過是一個「神話」! 凡對「疑美論」心存一絲疑慮者,不可不讀這位美國愛國者的諍言 本書是一個即時且全面的導論,對美國毫無節制的權力擴張提出嚴正批判。諾姆.杭士基與奈森.羅賓森在書中回顧美國過去數十年在全球各地的軍事、外交與經濟行動,清楚描繪美國在追求全球...
|This is so Dutch| ■創立於2011年的荷蘭冬天,繼《新荷蘭學》後,臺灣介紹、討論荷蘭最重要的平臺【荷事生非】,再度出版新作 ■專注在「轉型」、「社會」、「環境永續」三大面向 ■陳欣新.Ying C. 陳穎.Olivia 董芸安-專文推薦
「目標選定了嗎?」「廣島、長崎、京都,還是東京?」 投下原子彈會殺死20萬人,但如果日本繼續打下去, 可能會再多死數百萬人。是你,會如何選擇? 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年度最佳書籍 Amazon網站、Goodreads網站千人5顆星好評 日本終戰80週年不可錯過的歷史作品
──俄烏戰爭開打至今已過三年,尚未終結──
8萬刻骨銘心文字、40多張全彩照片
台灣志願兵潘文揚的真實戰場紀錄
今年3月,中國記者柴靜專訪為烏國作戰的潘文揚等人,破130萬觀看人數
4月,端傳媒專訪潘文揚,「為什麼你們要打一場不屬於自己的戰爭?」
25歲的他,為何要三度赴烏克蘭參戰?
25歲的他,為何要放下安逸的生活?
2023年7月,還在就讀大學的潘文揚收到烏克蘭領土防衛國際兵團的面試邀請,由於受到新聞報導中外籍志願兵的感召,他決定踏上戰場,甚至向家人謊稱要去波蘭當交換學生。
2023年9月初潘文揚抵達波蘭華沙,並於9月中前往烏克蘭邊境。在邊境城市利沃夫辦理手續後,開始為期八星期的軍事訓練,加入國際兵團第四營(新兵營)。
潘文揚在訓練營結識了多位戰友,包括美軍陸戰隊士官出身的隊長艾瑞克、美國志願兵紐約、挪威海軍陸戰隊退役的拉格納、德國志願兵多格及斯里蘭卡特種部隊退役的教官丹尼斯等人。
2023年11月10日潘文揚首次前往巴赫姆特前線的一處安全屋,卻從戰友口中得知拉格納、丹尼斯、艾瑞克等戰友相繼陣亡。隊長艾瑞克的陣亡,對潘文揚是極大的精神打擊,使他戰鬥意志崩潰,隔年年初決定解約返回台灣。
但潘文揚無法適應台灣安逸的校園生活,思緒仍留在俄烏戰場。他厭惡大學教育、學術殿堂,認為知識無法解釋戰爭的殘酷,也很失望人們對戰爭的麻木。儘管他害怕死亡,但強烈的使命感促使他決定再次回到烏克蘭。
2024年7月,潘文揚與另一位高雄同鄉吳宗達(阿達)從桃園機場出發前往烏克蘭,再度加入國際兵團,成為第二營的一員,並在兵團中認識中國志願兵彭陳亮(亮仔),兩人有了深厚友誼,後來還結識德國電腦工程師林克斯、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的弗利等人。
2024年10月,潘文揚的部隊前往烏東察夫蘇雅執行作戰任務。這是一場極度血腥的戰鬥,潘文揚親歷了十八天如同地獄般的激烈交戰,他所屬的A連在察夫蘇雅戰鬥中付出慘痛代價,有二十四人陣亡、十人重傷。他親眼目睹摯友阿達在砲擊中腰部被炸開而死,也得知亮仔在偵查任務中不幸中彈殞命。這兩位戰友的逝去又重重打擊了潘文揚。
儘管潘文揚活了下來,但他感覺自己的一部分已隨著戰友死在那片森林裡。在本書開頭,潘文揚還是個嚮往戰爭、想證明自己存在的年輕人,認為戰爭可以告訴他人生的意義。但真正經歷戰爭,經歷兄弟在眼前消失後,他開始質疑外界對戰爭的抽象討論(諸如自由、民主、正義),卻視而不見活生生的人命犧牲,並反思戰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又該為何而戰?這一切值得嗎?
「當我的朋友還在大學醉生夢死時,我人在察夫蘇雅森林的絞肉機煉獄裡。」
「真正的戰爭,生命如此的脆弱,每一日都有鮮活的生命離你而去。死亡的聲音呼嘯而過,只有我和弟兄們聽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