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物件,看臺南的歷史,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
本書選擇30件文物,詳細介紹並講述文物所保留的歷史與故事。每件文物上都記錄著臺南甚至臺灣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以及在此生活的人們所留下的痕跡,這些細微而真實地述說著不同於史蹟建築的雄偉壯闊,卻更加真實且親近。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為什麼只有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為什麼只有臺灣值得中國終須一戰?為什麼只有臺灣對中國至關重要? 臺灣在中國近代數百年來政權的地位經常隨著種種因素而變動,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與外部強權的關係,並始終觸發中國領導人「必須控制臺灣才能保障中國大陸安全」的焦慮。本書運用多種史料,包括歷史檔案、政府宣言...
他的傳奇前半生, 足以拍成NHK晨間劇! ●首位臺裔直木賞作家●邱永漢親筆自傳●百年誕辰全新譯本 見證臺灣的動盪與希望,書寫青春的革命與夢想, 從落魄流亡者到賺錢之神的傳奇人生。
本書以「滄海桑田」為名,就在於呈現臺南兩大內海-倒風內海及台江內海的環境變遷,也就是由水域空間浮覆成為陸地的過程,嘗試以時間為縱軸,從歷史文獻或地圖資料,盤點臺南兩大內海在地理環境上的變化,顯示在地形地貌的改變及其影響,讓讀者對古今大臺南的地理變化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
台灣民俗節慶的由來、內容和象徵,或是祭拜前應注意什麼細節?祭祀用品應如何準備?供品又隱含什麼意義?一年四季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又會遇到什麼樣的祭祀慶典與習俗?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透過物件,看臺南的歷史,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
米果、曹銘宗、許雪姬、陳文松、陳瑩芳(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謝金魚(作家)一致推薦
該如何從文物中看到上面記錄的歷史?
作為臺灣最早的古城,經過400年變遷的臺南留有許多豐富的歷史文物,這也是大家對臺南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古蹟多、文物也多。
本書選擇30件文物,詳細介紹並講述文物所保留的歷史與故事。每件文物上都記錄著臺南甚至臺灣曾經發生過的事件,以及在此生活的人們所留下的痕跡,這些細微而真實地述說著不同於史蹟建築的雄偉壯闊,卻更加真實且親近。
全書以跨越四百年的長時限概念進行選件,由文化社會的觀察視角,從常民生活到藝術傑作,以30件文物作為切入點,縱向展示臺南歷史發展、空間脈絡及重要事件節點,並以物件故事所帶出的民生經濟、藝術文化、政治軍事等各面向流變作為充盈其間的血與肉。讓見證歷史的物件躍然於紙上,訴說自己與所處時代的臺南故事,也讓讀者能夠從中閱覽臺南數百年的歷史時空變遷,以多元視角認識文物,產生不同於以往的嶄新感受。
本書共分五個章節,由「原初之境」揭開史前文化與西拉雅文化,接著以「海國交流」開啟十六──十七世紀臺灣與世界的交會,再「進出仙府」看淸領時期城裡城外的眾生百態,繼而感受日本帝國帶來的「毛斷面容」新生活、新思維,最終「一路走來」回首來處並反思展望未來。書中有些物件的時代標誌性淸晰可辨,例如:大航海時代德國出產的「鬍鬚男陶壺碎片」、國姓爺「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印製臺灣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的臺灣第一台活字版印刷機「聚珍堂Albion Press 活版印刷機」、原設置於大正圓環(公園)的「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人像頭部殘件」等;有些物件則有著與當代社會發人省思的互動故事,例如:因南科開發而挖掘出土的黑陶甕棺所帶出的後續開發保存議題、因COVID-19疫情而進行教育紀實藝術創作「麻豆國小五年級學生疫情聯絡簿」、由擱淺在黃金海岸的蘇菲亞號貨輪帶出的「灣裡萬年殿王船」故事等。
透過這些器物之語,能夠看到臺南甚至臺灣過去的種種,以及在此其中先祖們生活的樣貌。從原住民時代、島嶼上的航海之跡、明鄭時期的軍事移民紀錄,乃至日治時期的現代化紀錄、戰後臺灣的發展。從器物的精細處發想,經過對資料的爬梳與整理,逐步建構出這些物件的時代背景、空間,甚至當時的氣味。
編者簡介
蘇峯楠
漫步照相者,放空愛好家,以及一個只要吃到正統府城碗粿(再配個魚羹),就能深刻感受到滿滿生存意志的臺南人。
作者簡介
王柏喬
考古工作者。畢業於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主要研究興趣是歷史考古學、貿易陶瓷器、考古學與殖民文化遺產、資本主義下的考古學。
王麗菡
中部人,雙腳被南部的泥土黏住而定居臺南,是拜上帝公的囡仔,偶爾兼職二媽的口譯員。畢業於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研究的是神桌上的食物,起因可能來自幼時的早餐常常是紅龜粿。大學住在水庫旁邊,所以寫過一些與水有關的東西,可見於《南博萬》創刊號、臺灣歷史博物館數位刊物《大圳學學》第1期。
林森路
在臺北讀文史相關科系,之後來到臺南工作,在文字和文物之間打轉,工作到幾乎忘記寫作的感覺,直到最近才開始提筆寫作。最近興趣是在臺南尋找一點臺北的蹤跡,有了一點點心得,譬如喜歡走在臺南的林森路上,比較和臺北林森北路的不同。以及欣賞別人聽到「林森」是人名的驚訝表情。
邱睦容
文史與文字工作者。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士,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關注邊緣地景與小寫人事,以撿拾與兜起歷史切片,作為映照當代的方法。合著有:《轟鳴未曾遠去》、《延綿的餐桌:府城米食文化》、《流轉的街道:府城米糧研究》、《府城米糧學習帳》等書。個人網站:mu-jung.com
游淳詔
臺南人,太愛逛古蹟、廟宇和臺南巷弄,大學畢業後成為水利工程的逃兵,義無反顧地進入臺南藝術大學古物所,因工程背景開啟人生中首次的歷史建築修復記錄。對很多事好奇,但都不專精,先後流連在星星的故鄉、民生綠園旁的地下室、阿明的研究室、北門手工場等,因緣際會成為臺南市文史協會不怎麼新鮮的新血,在天文、文史、數位典藏、展覽和行政事務中浮沉。兜兜轉轉後,回到文物的懷抱裡,現為臺南市立博物館館員。
葉萱萱
大學學的是平面設計,研究所念博物館,學生時期在青田街和關渡平原一帶走跳。畢業後因為博物館工作意外回到臺南,現在周旋於展覽和編輯出版之間。是N分之一個西拉雅族,兒時最喜歡去找潘元石老師畫畫,一返鄉後就瘋狂過敏,是個被醫生屢次建議搬回臺北的臺南人。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