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所繫之處,見證成就台灣歷史的每一步
此刻正是過往的總和,在有形與無形的文化中,
建構一部多元面向、視角寬廣的具象台灣史!
「記憶是人與有形和無形事物接觸的過程,聯合國每年都登錄世界遺產的申請,一個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則是非無質的,文化不只附著在物質上,也在看不見,但我們都感受得到的飲食文化、宗教、藝術、建築、空間和文學之上。」——胡川安
國族,政治,人文,地景 無形文化,如同一條牽引著過去走向現代的絲縷 百年的印記,烙在這座千年的島嶼 日常中的無形文化,正是台灣史最立體的標記所在 「過去發生了無數的事情,像水流一般流逝,我們可以選擇記住一些事情,但無法選擇要忘記什麼,所以人類建造了紀念性建築來讓記憶可以更長,為政權、...
《紐約時報》2024年度百大好書 NPR「我們最愛的書籍」2024年度選書 Saveur雜誌2024年最佳敘事類飲食書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 從流亡少女到烹飪名師,傅培梅的傳奇人生,一道時代的縮影。
【台灣近代文明史的另一種書寫】 ★榮獲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獎 ★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博客來年度百大編輯推薦.博客來年度百大讀者推薦 ★各級學校指定為「認識台灣」最佳教材! 作者陳柔縉費時十年,自日本到台灣,蒐羅龐大資料,佐以珍貴的插畫寫真,先後集結四十三篇關於台灣近代化的故事。從咖啡...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誰」紀念歷史?紀念「誰的」歷史? 博物館與紀念館呈現何種臺灣史、臺灣認同才「正確」? ▍作者帶路!走訪全臺逾二十處紀念空間與博物館,重探臺灣現代史、不同族群的記憶與認同,以及政治的多元敘事 凌宗魁/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楊孟軒/...
本著作是作者耗十餘年之功,在翻查華府、倫敦、台北和加州史丹佛大學的胡佛檔案館最新的解密檔案的基礎上,再援引蔣介石日記及多位親歷者的著作而成。十篇文章,涉及台海兩岸不少秘辛。
台灣民俗節慶的由來、內容和象徵,或是祭拜前應注意什麼細節?祭祀用品應如何準備?供品又隱含什麼意義?一年四季十二月令二十四節氣,又會遇到什麼樣的祭祀慶典與習俗?
戰後台灣白色時代繪景,民間記憶的甦醒…… 他們的生涯,如今一樣鮮活,你我一樣真摯,原該花朵一樣盛開,但白茫茫大霧,籠罩了一切…… 賴香吟接續《天亮之前的戀愛》的時代素描──台灣戰後身不由己的半世紀,化為小說來到眼前,他/她們即是我們;過去,還在等待開始。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為什麼只有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為什麼只有臺灣值得中國終須一戰?為什麼只有臺灣對中國至關重要? 臺灣在中國近代數百年來政權的地位經常隨著種種因素而變動,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與外部強權的關係,並始終觸發中國領導人「必須控制臺灣才能保障中國大陸安全」的焦慮。本書運用多種史料,包括歷史檔案、政府宣言...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一九五○年代的台灣,一個有「思想犯」的年代。六名年輕女性白白失去了青春、自由,甚至生命。「流麻溝十五號」是綠島思想犯共同的戶籍所在地。一九五○年代初,綠島新生訓導處曾經關過一批女思想犯,她們稱為「綠島女生分隊」。 無法想像的監獄生活,出獄之日遙遙無期,對家人親友的掛念、對未來的茫然,衝擊著她們...
記憶所繫之處,見證成就台灣歷史的每一步
此刻正是過往的總和,在有形與無形的文化中,
建構一部多元面向、視角寬廣的具象台灣史!
「記憶是人與有形和無形事物接觸的過程,聯合國每年都登錄世界遺產的申請,一個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一則是非無質的,文化不只附著在物質上,也在看不見,但我們都感受得到的飲食文化、宗教、藝術、建築、空間和文學之上。」——胡川安
繫之於常物的故事
對台灣人來說,制服好似象徵著一種榮譽,就像「小綠綠」代表著北一女中的高材生,然而關於制服的歷史,其實源於日本1919年頒布的《台灣教育令》;每個通勤日都可見台北橋上聞名國際的「摩托車瀑布」,但回顧台灣的機車歷史,改變機車消費最大的關鍵竟然是將義大利、日本跟英國技術轉化成「國產」?或者廟口常見的野台戲,原本由戲班應邀請到各地演出,後來漸漸變成以迎神謝神祝壽為目的的表演,其中的文化價值,隨著泉州、漳州、廣東潮汕地區等閩南語地區的先民,飄洋過海地駐紮、生根,成為電視螢幕裡的霹靂布袋戲。
繫之於石碑的紀念
八二三砲戰是一場無法忘卻的記憶,文學家朱西寧筆下的八二三故事,聚集了所有不正常的歷史因素,形塑出了一場絕無僅有的戰爭——兩者都獲得勝利的記憶,我們該如何解讀其中的各種認同的和身分的移轉?此外,南台灣的「西鄉都督遺跡紀念碑」,在經歷了政權的轉移後,竟因為時空交錯而有了多重的詮釋,豐富曲折卻又無奈;不同於戰爭,熙來攘往的一中商圈一樣有一座乘載記憶的石碑,台中一中的創校紀念碑,石碑上沒有用血汗換來榮光的烈士,而是記錄著台灣人民爭取教育權的一段輝煌歷史。
繫之於文化的軌跡
曾經的地理課,老師會指著黑板上的地圖說我國就像「秋海棠」,後來變成「老母雞」,對某時代的群體記憶和認知來說,這是被視為無庸置疑的定律,但為何現在聽來會覺得荒唐呢?此外,為什麼「辦桌」要用閩南banto來念才有感覺?辦桌經常因為地方的節慶,或是迎神賽會,作為酬神或祭祀活動的一部分,看起來澎派大氣又親切的清湯大燕、生炒大蝦、紅湯魚翅、脆皮燒雞、清湯水魚……原來都是出自日治時代的菜單;而「網紅打卡景點」看似現代網路上才有的說法,其實早在清領時期就有所謂的「台灣府八景」、「鳳山縣六景」……
在可觸及之地,拾起一片片細瑣的歷史
本書的輯一從物品與我們記憶的塑造與重建開始說起,這些物品都存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透過集體的創造,在我們腦袋裡形成、改變又轉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輯二從過節的方式、祭祀的儀式、飲食的差異、旅行的想像,形成台灣生活的獨特性,也讓我們彼此聯繫在一起;輯三則用紀念館和空間講述台灣的生活記憶,每個空間都有台灣每一世代的影子,也是歷史存在的證據。胡川安在有形與無形文化間穿梭,以文字記憶那些曾經苦難、美好的片段與總和,在所繫之處書寫,聚集成一部台灣之所以成為台灣的具象化歷史。
作者簡介
胡川安
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從生活中觀察歷史。在日本、巴黎、美國和加拿大生活過。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台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華文朗讀節策展人,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編著十餘本書:著有《權衡:孫子兵法教你亂世中的生存之道》、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和食古早味》、《食光記憶》、《絕對驚艷魁北克》和《東京歷史迷走》,編有《貓狗說的人類文明史》、《重新思考皇帝》、《關鍵年代》、《故事台灣史》四冊、《故事東亞史》二冊。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