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3)七月,是《文訊》創刊40周年。
《文訊》是我們與外界聯繫的重要橋樑,也是展現我們對文學懷抱理想的重要媒介。
《文訊》雜誌的初衷,除了服務文藝界,做作者與讀者的橋樑,更努力記錄、保存作家、文化人一生創作的精華,希望成為影響世世代代知識分子的人文刊物……。
對於我們,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將翻開新的篇章。
占卜,提供來自未來的「資訊」,通曉掌握這些資訊的人,巫覡、薩滿、祭司、靈媒,他們細察物象、推演世事、釋疑解惑,帶給迷途生靈感動、撫慰,許多文學書寫也蘊含著信仰與占卜的描寫,在他們細微靈巧的書寫下,以不同面貌將自己的占卜經驗、信念傳釋而出,撫慰讀者們在大疫憂鬱背後,那些心理學、精神分析等科學所不能觸及...
瘋騎車四個大夢 不曾幾何時,許多車友的夢想是單車環台、三進武嶺,如今,這些都成為日常,車友間的問候語,已經升級為「你挑戰北高、雙塔了嗎?」北高360k、最北富貴角燈塔到最南鵝鑾鼻燈塔的雙塔挑戰距離520k,還有西三塔600K,甚至是瘋狂的四極燈塔挑戰620k!如果這樣還不夠嗆、不夠熱血,今年4天的...
在現當代的科幻文學討論中,仍然有一個「房間裡的大象」被擱置未談: 那就是,什麼是「科學」? 「科學」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科技」,如何演變成為我們當今所熟悉的樣態? 而如此的科學和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乃至於形塑了「科幻」這個文類的技術想像? 科學、科技、科幻三者的交互重疊。
封面故事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萬物滋長,充實的過每一天 猶如兔子先蹲才能後跳,悶了三年的2023 已咻咻咻地不見蹤影。在一路追趕進度的日子裡,是否意識到有些改變,突如其來,新的可能正在發酵。有人踏出舒適圈,有了跨界身分;有人嘗試新的合作,開一家夢想中的店。或者開啟一段關係,新的職涯,承擔起責任;或以不同視角,去認識家鄉的森...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文訊》成立至今(1983~2023),40年間,正是臺灣社會變動最遽的年代:解嚴,兩岸開放探親,野百合學運,總統民選,政黨輪替,太陽花學運……,人心浮動,政經局勢詭譎,文化浪潮流變,加上《文訊》誕生的背景特殊,一路走來,難免崎嶇跌宕。
創刊40周年,對於我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儘管此時此刻,經營紙本文學、文化媒體,面臨的挑戰更鉅,但我們始終不曾棄守,也沒有妄自菲薄,在艱困中仍維持一貫的水準及對文學的熱情。我們努力做到當年成立《文訊》的初衷:服務文藝界,努力紀錄、保存作家、文化人一生創作的精華,以及成為影響世世代代知識分子的重要人文刊物。
本期專題,邀集了40位文化人、出版家、學者、作家參與,年齡層分布資深的少,中壯代、年輕世代居多。因為我們一直提醒自己,要多聽年輕的聲音,這也是《文訊》可長可久的未來,維護珍貴的傳統外,更要加速腳步,推陳出新,日新又新。
林載爵先生認為「《文訊》就是一部臺灣當代文學史」。前國家圖書館編纂、著名文學史料家張錦郎先生說「《文訊》雜誌一年的資料,就構成編一本臺灣文學年鑑的材料了」。
專題企畫,皇皇80頁,承載的何止各方40人的勗勉、鼓勵與期許。40年築基底,滿懷感恩,我們將繼續前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