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一九五○、六○年出生的小說家逐漸成為創作主力,「新歷史」這一創作主題也漸成主流,「長篇歷史小說風潮」則持續至今。
田調工作、尋找文獻,直到執筆書寫,衝突與融合,史實與虛構,盡收於作家筆下。
由王幼華策畫「重返Y2K:從新鄉土現象到長篇歷史小說風潮」專題,聚焦千禧年後雨後春筍般降生的「長篇歷史小說」。
2000年迄今長篇歷史小說的成果十分可觀,名作輩出,質量均佳,可以說是豐收期,這也讓研究者有更足夠多文本,足以支撐研究質量。就臺灣文學的發展脈絡來看,以臺灣農村經驗為內容的書寫,一九七○年代稱為鄉土文學,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則拓衍為臺灣文學、臺灣文學本土化。就鄉土文學的內容來說,則已然包容了整個臺灣文學,而非限於農村經驗。其特色是以寫實主義為主要方法,劃定的界線與範圍為具有臺灣本土意識的創作。此後長達二十多年的論述在心理與意識上,可以說是一段臺灣「身分」爭議與「確定」的歷程,就文學潮流的演替來說是邊緣取代主流的顯例。2000年之後以臺灣為「本體」的創作意識,隨著不同意識形態者的「地著化」,已無太多論辯,大體已成為習常與通則。其後的論者以「後」、「新」鄉土承續這樣的文學潮流,並引入「進口修辭」如後現代、後遺民、後殖民、逆寫、女性主義等理論詞語,來解析這二十多年的創作。
2000年之後臺灣作家經歷了身分「確定」的洗禮,在臺灣意動(conation)驅力下開始進行「臺灣塑造」以及「本體展示」的書寫,一時之間蔚為風潮,其中族群與母語主題的開展最為活躍。二十年來這座長篇歷史小說的花園,開出的不只是某一類的花朵,作家們各自有所堅持,努力耕耘,故爾其成果的燦然、豐盛,是足以令人歡慶的。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