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要素組建成功策略
焦點企畫
七大要素組建成功策略
焦點企畫
編者的話
以「策略契合」,打造無法模仿的優勢
如今企業在規畫策略時,各種影響策略的力量,會無預警地從各個角落出現,讓策略規畫的難度愈來愈高。這期的文章試著從各種面向,來探討當今策略擬定會遭遇的挑戰,以及如何因應。
首先來看看「策略契合」(strategic fit)。這指的是公司營運體系中的各要素能互相契合;而當這些要素達到高度契合時,能產生乘數效應。以「員工」這項要素為例,當員工與另一項要素——「公司的目的」相互契合時,員工的投入程度就會很高,能夠開發出更創新的產品或服務,進而吸引忠誠的顧客,提升財務績效。這些成績讓員工更加投入工作。這樣的策略契合所形成的營運系統,不是競爭對手可以複製的。因此,企業在擬定策略時,要周延地思考各項要素是否契合(見〈策略契合的力量〉)。
專業知識,原本是一家企業的核心能力,是用以擬定自家差異化策略的最重要考量,如今這點也要重新評估了。因為AI的到來,讓大家取得專業知識的成本降低,新加入者進入的門檻也跟著降低。企業在運用獨特的專業知識組合以勝過對手時,切勿忘記AI在未來帶來的影響。企業可藉著思考以下的問題來調整策略。首先應該問,我們現在為顧客解決的問題,未來有哪些層面顧客會自己解決?以旅行業為例,現在顧客只要諮詢AI應用程式,就可以客製化自己需要的旅程規畫,那麼旅行社應該扮演的角色,可能應該改變為幫顧客安排獨特的活動和體驗。接著還可問,既然AI可以提供大家廣泛的專業知識,我們如何尋找其他持久的競爭優勢來源?以提供線上課程的Coursera為例,它將AI功能納入好幾項產品,包括翻譯、個人化學習和自動建立課程等,Coursera的團隊可以隨著AI出現新功能而持續創新,以便保持領先(見〈在專業知識唾手可得的時代勝出〉)。
為了達成策略目標,企業設置許多專案。專案規畫者都認為自己的專案非常獨特,沒有跟它一樣的。其實,極少有專案完全沒有人做過。這種假設自己專案獨特的心態,會導致自己不向外界學習,造成失誤和不必要的成本。如何避免落入自認獨特的陷阱呢?可藉由檢視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DanielKahneman)所說的「外部觀點」,有系統地詢問其他人。如果你真找到類似的專案,可以比較自己的專案和其他專案在成本、績效等方面有何不同。如果找不到類似的專案,你可以拆解專案為幾個子流程,這樣較容易發現與其他專案相同處。接著,再判斷如何學習,或需刪除專案,如此可增加專案和策略成功的機率(見〈別再說你的專案獨一無二〉)。
最後,本期以當前風靡全球的美國女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為例,探討她如何在20年前推出第一張專輯,到今天征服音樂產業,躋身全球十大歌手,與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等巨星平起平坐,這除了她的才華,更多的是她的策略布局。特別是音樂產業近來遭遇數位科技的衝擊以及商業模式的劇變,泰勒絲依然能維持長紅,值得策略規畫者參考(見〈泰勒絲的全球爆紅策略〉)。
總編輯 鄧嘉玲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