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本獲選法國「高中讀者文學獎」作品
我記得……
離開家鄉,進到台北的明星女校,才發覺「分數不是人生的全部」;六四天安門廣場事件,「優秀的中國文化展現了極其醜惡的一面」;一直以來背記的歷史,原來是「腦中被塞滿了謊言」……。美麗之島,FORMOSE,「我已經不知道還可以相信什麼了」。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他的傳奇前半生, 足以拍成NHK晨間劇! ●首位臺裔直木賞作家●邱永漢親筆自傳●百年誕辰全新譯本 見證臺灣的動盪與希望,書寫青春的革命與夢想, 從落魄流亡者到賺錢之神的傳奇人生。
臺灣第一本獲選法國「高中讀者文學獎」作品 我在戒嚴裡長大。 阿嬤是哈日族、爸媽說台語客語,我在學校學習字正腔圓的中文、製作「保密防諜」海報,高唱「打倒倭寇、反共產」,私下埋首日本漫畫、崇拜歌仔戲明星……。美麗之島,FORMOSA,在錯綜複雜的歷史底下,混血的青春,身影扭...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漫畫家林莉菁如是憶往,以女孩的眼光,看當時的台灣戒嚴、威權教育、升學主義、社會解嚴、賄選亂象……;與成人的自己對談,看龐大的國家機器如何影響著微小的個人認知,意識形態如何左右著價值判斷。人物造型簡單,行文誠實、犀利;電影般的分鏡、小說式的節奏,被法國出版社喻為「圖像小說」(Le roman graphique),介於小說與漫畫之間,由圖像強化故事的進行。但更多卡通式的黑色幽默,也只有在地的我們才懂得。
作者簡介
林莉菁
1973年生,屏東人。台大歷史系畢業,曾修讀插畫家陳璐茜的課程,後從事插畫創作。
1999年赴法求學, 先後就讀於法國安古蘭藝術學院漫畫組與炮提葉動畫導演學校。二○○七年入選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新秀獎,二○○八年作品於俄國Boomfest漫畫節獲獎,二○一○年參與漫畫合輯《特別漫畫》第三集,獲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另類漫畫獎」。同年參與Taiwan Comix團體創立, 二○一二年受邀規劃巴黎龐畢度中心「漫畫星球」台灣週活動。現旅法持續創作中。
這本書的讀者,想必很多是解嚴之後受教育的,我不知道你們會怎樣看這本書,應該不會有我這個世代的沈重感吧。我個人只看過戰後老舊的漫畫,不熟悉日本漫畫和其他新型態漫畫,因此,沒資格就漫畫論漫畫,我只能說,這本書以很生動有趣的畫面和筆法,成功捕捉到戒嚴下的時代風貌。希望這本漫畫書能以漫畫本身吸引你,在這同時引領你了解台灣從戒嚴到民主化的坎坷歷程,也體認到捍衛我們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周婉窈(台大歷史系教授)
這本書值得你看,因為那正是我們從成長的錯亂到自我認同的過程,是我們共同的命運。
——小野(作家)
林莉菁以成長小說的敘事策略,純真犀利的孩童視角,素樸潔淨的漫畫筆觸,鮮活地繪寫出我們這個世代複雜扭動的記憶圖譜。
——楊 翠(作家)
紀錄回憶是為了避免威權幽靈重返,獨立自主的自由意識並非如空氣一樣、生來即有。因為有過去數十年、百年文化上的流離失所,台灣人該長什麼樣子、擁有有什麼個性,新一代的台灣人正在形塑。
過去恨自己容易,未來學習愛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的路途還很遙遠。
——楊雅喆(導演)
這確實是我們這一代人,以及好幾代台灣人的青春回憶錄,或者政治啟蒙路。
——張鐵志(時評人)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