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歷史系、台文系、電影戲劇系、藝術系所師生必讀!
從白先勇、王文興,到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
從導演楊德昌、侯孝賢,到蔡明亮的台灣新電影浪潮
討論現代文學、鄉土文學,到台灣新電影的崛起與興盛
「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在台灣當代文學的生成與發展
台灣文學研究者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完全解讀
柯慶明是當代臺灣人文學界的傳奇學者,他對於「文學美」的討論博大而深邃,影響方興未艾。本書全面性地呈現柯慶明論現代文學的寬闊視野,為思考臺灣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的多重面向提示了理路。《沉思與行動》彰顯柯慶明不只是「坐而言」的思想家,更是「起而行」的實踐者。
解讀荒謬時代,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線索 戒嚴歷時38年,因為身陷「匪區」, 許多譯者的名字被移花接木、張冠李戴…… 該是還他們正義的時候了。 轉型正譯!現在開始! 揭開台灣翻譯史上荒謬時代的面紗
梭織長達六十年的臺灣藝文風雲及文化江湖 第一手的近身觀察、第一線的深度採訪 那些典型、那些傳奇 那些人和那些事,曾經譜出豐饒的文藝春秋 為「他們和他們的時代」記錄下那些未曾聽聞的、刻骨的人生劇情: 作家的故事
文學,該從整個文學活動,亦即作者的創作、作品的結構、以及讀者的欣賞,所同時反映的心靈活動,來加以體認與瞭解。本書探討文學的基本性質,與文學美的諸般形態:抒情、敘事;悲劇、喜劇;言志、神韻;並涵蓋苦難的諦視與和諧的感悟等等層相。
◎ 戒嚴時期台灣小說家故事全新改版,新增〈新版前言——遙遠的回音〉! ◎ 「我希望可以在這系列文章裡,讓文學讀者重新認識台灣的作家前輩,認識他們的精神、意志與勇氣;我也希望可以稍微讓非文學讀者感受到,就算你未必嗜讀文學作品,這些人本身的生命故事,及其對世界的熱情與執著,都有如小說一樣精彩。」...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
早期香港文學評論向來被論者忽略,本卷致力梳理香港戰前之文學評論發展過程。主題包括二○年代新舊文學之論爭;三○年代初年輕新文學作家嶄露頭角,議論新詩流派,譯介西方文學評論
本卷選錄重要的刊物史料、作家史料以及文藝事件的記錄與報道,包括一九二○及三○年代的《小說星期刊》、《伴侶》、《島上》、《激流》、《紅豆》等文藝刊物的史料,以及貝茜(侶倫)〈香港新文壇的演進與展望〉、O.K〈香港詩歌工作者初次座談會剪影〉等重要文獻。
本卷所收集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獻,分為五個部分:一,左翼文藝運動的開展及文藝統一戰線建立;二,對「反動文藝」的鬥爭;三,文藝大眾化與方言文學的討論;四,關於新詩創作的討論;五,文學批評原則與主要作品評論。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全集出版的總結之作,本書收錄12分卷導言,加上總例,結為一集,供讀者及研究人員使用。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一生著作等身。 本書延攬臺灣知名專家學者, 針對賴和撰寫之散文、詩歌、小說, 乃至採集的民間文學等, 以精闢而獨到之見解與剖析, 帶領讀者窺探賴和之文學新世界。
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穿梭於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文化人, 在帝國與殖民地、祖國與家鄉之間,不斷改造身份認同。 本書跟隨他們生命中的流離顛簸, 從文化脈絡中探究屬於臺灣的離散與漂泊、入境與越境的複雜歷史經驗。
殖民地經驗在日治時期的作家與文學作品上烙印了深深的傷口, 本書以龍瑛宗為例,展示了這難以抹滅的殖民傷痕。 本書主要探討龍瑛宗自1937年至1947年這十年間的文學活動,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開展議題,凸顯龍瑛宗特殊的帝都經驗和臺灣地誌書寫的重大成就。針對日治時期台灣日語作家龍瑛宗的文化教養、成名作〈...
本書教你如何閱讀,解析寫作架構。 批判性思考,應戰各類作文、申論考題, 不讀外文系也需要的英文心得寫作指南! 西洋文學看似遙不可及,熟記歷史事件只為應付考試。 文學、歷史存在意義並非僵化學習思考。
本書圍繞呂赫若的生命足跡,以文學、音樂、演劇活動為中心進行論述。首先從呂赫若登上文壇之初回溯到其出生,其次從多個角度對其在臺灣新文學時代的活動進行檢討。透過對作品逐一剖析,以確認在普羅文學運動影響下出發的呂赫若最終脫離、並開始描寫臺灣傳統家族制度下犧牲的人們之過程。
★華語讀者千呼萬喚之全新中文譯本。 ★柄谷行人作品資深譯者林暉鈞翻譯,精確地再現大師清晰的思路和嚴謹的行文。 ★以雙重閱讀的眼光解構不證自明的文學迷思,讀來暢快淋漓。 ★理論與社會實踐合一,敘事引人入勝。
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透過電子郵件,作家吉奈向艾諾提出關於寫作的提問。 從說明自己對於寫作形式的探索,談到身為階級「叛逃者」的罪惡感;從如何看待文學,談到她想寫下現實的慾望;從描述自己喚醒記憶的方式,談到人們對精神分析之於寫作的誤解;從每本作品各自的成書過程,談到她的日記與訂定寫作計劃的方法;從她對超...
以前所未見的宏大視野,直指中國古典實用文類蘊含的美感特質;照見了中國文學傳統中,不容忽略的半壁江山! 本書質疑近世僅以具有想像、虛構性質的詩歌、小說、戲劇為「文學」的妥適性,因而自古典的實用文類:「論」、「說」、「序」、「跋」、「書」、「箋」、「表」、「奏」、「弔」、「祭」、「碑」、「銘」、「傳」...
《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是美國德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張誦聖教授的第二本專著,討論台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文學、鄉土文學,以及戒嚴前後台灣新電影的崛起與發展。
本書共分上下兩編。上編「現代主義與鄉土對峙:當代台灣小說」譯自作者第一本英文專著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是英語世界第一本討論台灣文學的專著。下編「歷史脈絡中的台灣現代主義」所收的九篇專文,仍然以台灣現代主義小說為核心,勾勒它和整體台灣文學生態、副刊、新電影、冷戰、全球化、東亞現代性之間的關係,試圖朝著更為系統化的理論敘述邁進。
作者簡介
張誦聖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其後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史丹福大學文學碩士、博士學位,1984年起任教於美國德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曾任美國「中文及比較文學學會」(Association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Literature)會長、執行委員等職。著有《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編有Bamboo Shoots After the Rain: Contemporary Stories by Women Writers of Taiwan(Ann C. Carver合編),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奚密、范銘如合編)。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