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典藏版】
0 篇書評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典藏版】

定本 日本近代文学の起源

3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1/05/19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3.2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3572091
  • eISBN: 9789863572602
  • 字數: 148,352
電子書定價:NT$ 620
電子書售價:NT$ 434
電子書特價:NT$ 369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華語讀者千呼萬喚之全新中文譯本。
★柄谷行人作品資深譯者林暉鈞翻譯,精確地再現大師清晰的思路和嚴謹的行文。
★以雙重閱讀的眼光解構不證自明的文學迷思,讀來暢快淋漓。
★理論與社會實踐合一,敘事引人入勝。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特價 電子書: NT$ 268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1Q84》上市12天狂銷百萬冊,刷新日本紀錄。他本人更是屢次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書迷遍及全球。   為什麼村上的小說如此迷人?他到底寫中了現代人心中的什麼?身為村上書迷的榮格心理學者河合俊雄,嘗試以心理學來探究這個問題。   河合俊雄說:「榮格心理療法的世界重視...

  • 電子書: NT$ 537

    本書圍繞呂赫若的生命足跡,以文學、音樂、演劇活動為中心進行論述。首先從呂赫若登上文壇之初回溯到其出生,其次從多個角度對其在臺灣新文學時代的活動進行檢討。透過對作品逐一剖析,以確認在普羅文學運動影響下出發的呂赫若最終脫離、並開始描寫臺灣傳統家族制度下犧牲的人們之過程。

  • 電子書: NT$ 312

    殖民地是現代歷史階段的重要現象之一 《海島與半島:日據臺韓文學比較》採取了東亞視角觀點 比較了日據殖民時期臺灣文學和韓國文學的異與同

  • 電子書: NT$ 293

    中文系、歷史系、台文系、電影戲劇系、藝術系所師生必讀! 從白先勇、王文興,到陳映真、黃春明、王禎和 從導演楊德昌、侯孝賢,到蔡明亮的台灣新電影浪潮 討論現代文學、鄉土文學,到台灣新電影的崛起與興盛 「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在台灣當代文學的生成與發展 台灣文學研究者張誦聖《現代主義‧當...

  • 出版日期:2016-02-05
    電子書: NT$ 352

    早期香港文學評論向來被論者忽略,本卷致力梳理香港戰前之文學評論發展過程。主題包括二○年代新舊文學之論爭;三○年代初年輕新文學作家嶄露頭角,議論新詩流派,譯介西方文學評論

  • 出版日期:2016-02-05
    電子書: NT$ 352

    本卷選錄重要的刊物史料、作家史料以及文藝事件的記錄與報道,包括一九二○及三○年代的《小說星期刊》、《伴侶》、《島上》、《激流》、《紅豆》等文藝刊物的史料,以及貝茜(侶倫)〈香港新文壇的演進與展望〉、O.K〈香港詩歌工作者初次座談會剪影〉等重要文獻。

  • 出版日期:2016-02-05
    電子書: NT$ 316

    本卷所收集的文學理論批評文獻,分為五個部分:一,左翼文藝運動的開展及文藝統一戰線建立;二,對「反動文藝」的鬥爭;三,文藝大眾化與方言文學的討論;四,關於新詩創作的討論;五,文學批評原則與主要作品評論。

  • 出版日期:2016-07-19
    電子書: NT$ 312

    《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全集出版的總結之作,本書收錄12分卷導言,加上總例,結為一集,供讀者及研究人員使用。

  • 出版日期:2018-10-31
    電子書: NT$ 224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一生著作等身。 本書延攬臺灣知名專家學者, 針對賴和撰寫之散文、詩歌、小說, 乃至採集的民間文學等, 以精闢而獨到之見解與剖析, 帶領讀者窺探賴和之文學新世界。

  • 出版日期:2015-12-01
    電子書: NT$ 168

    女性正在改變亞洲,不是亞洲女性正在改變! 台日韓女性名家名作──蔡素芬《鹽田兒女三部曲》、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松浦理英子《拇指P的修業時代》、陳雪《惡女書》、金仁淑《等待銅管樂隊》、申京淑《請照顧我媽媽》等,一次析論!

  • 電子書: NT$ 293

    與其說在一般人世見識人生,我毋寧是在文壇觀看人生。 正宗白鳥的《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興衰史》是回想,是自敘傳,是日本文壇史,同時也是文學史。

  • 出版日期:2009-10-20
    電子書: NT$ 240

    被納入日本帝國殖民地之後已過三十五年後的台灣,台灣人民逐漸遺忘其母語---台語。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發生「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何在?本論文由「鄉土文學論戰」開始,探討一九三○年代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以及台灣知識分子的思惟。

  • 出版日期:2016-06-15
    電子書: NT$ 253

    穿梭於中國、日本、臺灣三地的文化人, 在帝國與殖民地、祖國與家鄉之間,不斷改造身份認同。 本書跟隨他們生命中的流離顛簸, 從文化脈絡中探究屬於臺灣的離散與漂泊、入境與越境的複雜歷史經驗。

  • 出版日期:2014-06-24
    電子書: NT$ 316

    殖民地經驗在日治時期的作家與文學作品上烙印了深深的傷口, 本書以龍瑛宗為例,展示了這難以抹滅的殖民傷痕。 本書主要探討龍瑛宗自1937年至1947年這十年間的文學活動,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開展議題,凸顯龍瑛宗特殊的帝都經驗和臺灣地誌書寫的重大成就。針對日治時期台灣日語作家龍瑛宗的文化教養、成名作〈...

  • 電子書: NT$ 270

    本書教你如何閱讀,解析寫作架構。 批判性思考,應戰各類作文、申論考題, 不讀外文系也需要的英文心得寫作指南! 西洋文學看似遙不可及,熟記歷史事件只為應付考試。 文學、歷史存在意義並非僵化學習思考。

  • 詳細資訊

    享譽國際的日本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柄谷行人
    顛覆文學史常識的快意之作
    考掘文學建立過程如何成為精神史的框架

    本書集結自作者發表於文藝雜誌的批評隨筆,其前身為1975到1976年間作者於耶魯大學教授日本文學的課程材料的反思。這部代表日本後現代批評的經典著作自成書以來,受到極高的評價,隨著各國版本的陸續問世,在國際上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並非文學史,而是建基於「顛倒」和「發現」兩個概念的批判之作。一般普遍理解的「文學」形式:浪漫主義、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其實系屬同源,都建立在「風景的發現」、「內面的發現」和「自白制度」的前提上。「近代文學」的誕生不能單純放在歷史的連續性中思考,僅視為文學內部的佳遞承續,而是伴隨著「風景」、「內面」與「自我」的發現(發明)而產生的。

    常識以為先有風景才有風景畫,先有內在心理世界才有心理描繪,以及先有現實才有寫實主義,卻遺忘了在透視法出現、又經制度變革後,才出現(純粹的)風景這個「新事物」,此前風景並不存在;而「內在心理」得以出現,乃是自白成為義務、「自白制度」被發現有以致之。若然,本來的因果順序被倒置,「源頭」被遮蔽,讓人以為世界自始以來即如是運作,風景與內在世界於是成為客觀而不證自明的東西。此即所謂「顛倒」。

    身處已確定的知識制度之中,其間隱蔽的事物互相關聯、彼此定義,使我們絕難從單一角度看見其中的「顛倒」。本書以一種雙重閱讀的眼光(既是內容也是形式的閱讀),分別探討風景、內面、自白、疾病、兒童及文學敘事等日本近代文學獨有觀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並從明治二〇年代(19世紀末)的日本文學和19世紀的西方文學中考掘「近代文學」的「起源」。作者以論述分析層層剝除固有論述承載的意義、解構符號內含的概念意識形態,讓原先看似自然的面貌褪下,使日本近代文學建制化的脈絡變得清晰可見――其中考察的各種問題,同時也是國族主義「起源」的問題;藉由明治時期文學文本的分析考掘,柄谷行人意在揭露種種歷史條件下近代文學與國族主義互依共生以至形成制度的關係。

    通過批判,柄谷行人敏銳洞穿的考察分析,對近代文化的發生所作之歷史還原,發前人所未發,為文學研究的思考方式和闡釋架構,開拓了珍貴的途徑與獨特而深刻的視野。有意思索人類當前困境與未來出路的讀者,可以此書為入口的線索,以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為鏡像,反省吾人身處其中的現代性。

    媒體推薦

    譯序
    林暉鈞
    柄谷行人先生比起我們許多人,都成熟得早。這本三十幾歲時寫下的《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早已成為世界性的經典,被翻譯成許多國家的語言,改變了許多人對西方卅東方、近代、文學等等概念的看法。

    很多場合中,柄谷先生一再提到自己在《移動的批判》(二〇〇一)之後感到以「體系」方式思考的必要性;一九八〇年出版的《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則是「對現實的評論」(典藏〔定本〕版作者序)。換句話說,《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不是「理論」,而是「批評」。

    「理論」也許有各種型態,但不管什麼樣的型態,都是對龐雜、紛亂、片斷的現象,進行取捨、分類、命名,再提出某種公式,規定這些取捨、分類、命名過的現象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是一種透過提出「框架」來簡化資訊、賦予意義的行為。舉例來說,《世界史的結構》顯然是這樣的著作,試圖以「交換模式」這個概念,說明歷史的演變。

    「批評」做的是不一樣的事情。中文的「批評」通常等於「指責」,但日文的「批評」還有別的意思,那就是指出作品、主張、思想等等人類「所作」,其背後被視為自明的前提,也就是隱藏起來的、認識的「框架」。柄谷先生的「批評」經常讓我覺得,彷彿第一次睜開眼睛看到世界,這本《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更是振聾發聵。其中纏繞我心頭揮之不去的,就是「顛倒」這個概念。

    ***

    在這本書裡,「顛倒」指的是什麼?

    它可以是倒果為因、時代的錯亂、自我指涉,或者是在二元對立的價値之間變換立場。比方在「近代文學」的概念形成後,拿它來解釋、判斷過去的語言文字活動,編撰彷彿本來就存在的、線型的「文學史」;將人的生命歷程切割、規定為兒童、成人等不同階段之後,探討兒童的「本質」;艱苦地「禁慾」所對治的「淫慾」,其實是因為「禁慾」而形成的――這樣的「顛倒」充斥著我們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我們認知的世界就是由「顛倒」形成的。命運、成就、愛、財富、民族、權力――都是如此。明明是我們虛構出來的概念,我們卻把它當成實際存在的事物,對它說三道四,為它患得患失。但是「三人成虎」,一旦大多數人都信而不疑,它就成為「真實」的,甚至能取走我們的性命。

    「哲學」是否也是如此?

    ***

    第一章〈風景的發現〉在談論國木田獨步的時候寫道:「……只有在對周遭外在事物漠不關心的「內在人」(inner man)身上,風景才首次出現。風景,是對『外』視而不見的人發現的。」這當然是一種「顛倒」。這個「顛倒」,給了我重重的一擊。

    四年多前,我看了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執導、改編自遠藤周作小說的電影《沈默》。這部電影描述十七世紀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洛特里哥前往日本傳教,最終卻叛教的故事。其中的一幕:遭到逮捕入獄的洛特里哥,看到因為他而皈依天主教的日本信徒們遭到江戶幕府刑求,內心十分痛苦,開始懷疑自己的信仰。他滿臉淚水,嘶吼著與上帝對話。

    不是眼前因為他而受刑的人,而是上帝。

    電影裡的洛特里哥——不是真實的洛特里哥,真實的洛特里哥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就是柄谷所說的「內在人」。洛特里哥注視的是自己的信仰(「內面」),而不是那些受刑的日本人。那些殉教的信徒對他來說,只是一種「風景」。

    我突然想起自己聲援過的抗爭、談過的戀愛、探望過的朋友、自以為是的孝行。我真的看到「他們」了嗎?「他們」對我來說,難道不就是「風景」而已?一瞬間,鏡子裡的我顯得猥瑣、懦弱而卑鄙。

    等等……這是在做什麼?我正在「自白」嗎?

    ***

    最後,是關於譯名的說明。跟前幾本書一樣,我在本書裡一律將「Modern」譯為「近代」,「Nation」譯為「國族」。這是譯者小小的偏執,還請讀者們包容。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944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