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移民女性沸騰的生命故事
陪著她們做熟悉的南洋料理,聆聽她們樸實卻堅定的經歷
奧運金牌選手跨界首作 入圍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大獎──2025年斯特雷加獎決選作品 獻給每個渴望成長、追尋自我與勇氣的靈魂 有時,成年人會忘記自己是誰、忘記自己走的路。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恐懼就勇敢,因為恐懼使我們變得更好!
《黑白大廚》圈粉無數 料理詩人~愛德華.李三部曲 第一彈 「一道菜從來不是終點,而是線索。」 那些我們愛吃的、不吃的食物, 無意間,定義了我們是誰。 ★★★繁中版限定★★★ 愛德華寫給讀者的親筆信
橫跨70年的台、滬、越、黔、川流浪紀行+ 11則真情溫暖食譜故事 紀錄片導演瞿筱葳坐在雲門流浪者計畫的面試會議室裡, 她想要去走一趟奶奶生前逃難的路線, 林懷民老師對她說:「如果妳去,妳就放空,什麼都不要想。」 但她心想真荒謬,「一個充滿思念的人,如何什麼都不想?」 但她明白這個叮囑雖然矛盾卻是...
飲食,串連著日常,也緊密連結著人生。 以文字書寫飲食,不只是記錄味蕾的記憶,更是對生活與回憶的溫柔描摹。 ◆特別邀請《歡樂宋》、《大清盛世忙什麼》作者李純瑀老師,以更新鮮、更深刻的視角,探究飲食書寫的多層次內涵。食物帶來的滿足,表層是口腹之欲,裡層則是歲月在生命中留下的餘味。
陳淑華【島嶼飲食首部曲】 15周年初味如新版 ◆36道家常料理散文:以家庭餐桌為田野,透過「尋常的口味」、 「歲時的滋味」、「時代的氣味」三個向度,細緻爬梳本土飲食文化。 ◆25則私房菜譜:記錄母親的手路,訣竅提點,經驗傳遞。 ◆22篇餐桌筆記:旁徵博引古今史料,探尋家常食物的文化路徑...
*本書恕不參與2023線上國際書展3本75折優惠 12年前,她在廚房料理台找到人類學的廣袤田野, 從此甘心樂意「土著化」,做廚房裡快樂踏實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她的學廚初心和餐飲見聞, 更以知識與實務結合的新型態寫作, 開啟一代華人飲食書寫的新風潮。 53篇學廚筆記...
英國一家從札幌吃到沖繩,深度探訪日本100天, 透過飲食體驗日本文化,感受大和民族的極致追求! 好友阿利丟來一本日本料理書,意外開啟麥克的日本之旅。 他帶著妻子,還有兩個挑食的孩童,浩浩蕩蕩飛越半個地球, 預計從北海道往南到東京、京都、福岡、廣島、沖繩等地。 不只壽司與拉麵,還要一嚐炸...
逯耀東教授可說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將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等瑣事提升到文化的層次。透過歷史的考察、文學的筆觸,與社會文化變遷相銜接,烹調出一篇篇飄香的美文。
一群隔代教養的八年級生,一份想留住即將失傳的手路菜與長輩生命故事的初心, 以「吃頓飯」開啟青、銀兩世代的溝通橋梁, 歷時三年,完成這本臺灣首部集結百齡智慧,獻給時代記憶的食譜, 五十篇人生故事,五十道家傳料理, 尋訪全臺各縣市及澎湖、金門、馬祖、綠島、小琉球、蘭嶼, ...
廿五位南洋姊妹,端出廿五道家鄉菜,念念半生的生活經歷。
「餐桌上的家鄉」不僅是南洋台灣姊妹會分享料理的粉絲專頁
透過這本書,陪她們做菜、說話,發現新移民女性的柔軟與堅韌;
她們通過料理,勇敢把自己介紹給台灣。
廿五篇文章,分別出自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與印尼
篇篇回憶歷歷在目,洋溢女性的堅毅,母性的光輝,讀來辛酸、幸福、動人
伴隨台灣「新南向政策」積極推動,本書讓我們有機會用心了解
這群在國與國之間流轉拚搏,卻從不放棄愛與家庭的新台灣女人們。
陳芳明、廖元豪∣專文推薦
夏曉鵑∣南洋台灣姊妹會創辦人_引言
李岳軒、呂欣潔、阿潑、林麗蟬、侯孝賢、張翠容
陳又津、楊力州、趙德胤、蕭新煌、藍佩嘉、顧玉玲∣溫暖推薦
本書特點
一,收集二十五位南洋姊妹生命故事,真誠動人。
二,書末附贈食譜,有完整食材分量表與步驟,方便實作。
▍作者簡介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一九九五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我們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手牽手,為這社會譜出新的樂章。二○○三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二○一四年開始,我們透過一系列的南洋料理烹飪課程與訪問,帶大家認識食物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將食物帶來的人。希望藉著姊妹對食物的記憶,一點一滴拼湊出她們家鄉的樣貌與在這兒的生活。
我們相信,社會每一成員的努力都將同時成為穿透幽暗的光芒,而姊妹會的目的便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彼此相互映照,繼續這島嶼的歷史,形成新的「我們」。
(歡迎來看我們:tasat.org.tw/)
執筆/胡頎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鄉」擔任籌畫、執筆、粉絲頁小編和白老鼠。不擅烹飪,嗜吃。鮮少離家,常神遊。對世界懷著初生之犢的大膽和愛意,希望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看見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
cheryl7798@gmail.com
《移人》編輯總監 李岳軒
性別與政治工作者 呂欣潔
《介入的旁觀者》作者 阿潑
新住民立法委員 林麗蟬
導演 侯孝賢
香港新聞工作者 張翠容
作家 陳又津
紀錄片導演 楊力州
導演 趙德胤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蕭新煌
台大社會系教授 藍佩嘉
社運工作者,《我們》、《回家》作者 顧玉玲
她們不是空手而來的一群,而是把她自身的高尚飲食,也一併帶到這塊土地。
她們決心把台灣視為自己的故鄉,甚至也決心把自己稱為台灣人。
通過料理,勇敢把自己介紹給台灣。
-陳芳明
她們在台灣「日久他鄉成故鄉」,兩個家都是故鄉,都是家鄉,都是自己生命中的愛。
-廖元豪
《餐桌上的家鄉》期待讀者能透過南洋料理看見新移民姊妹作為「人」的真實而豐富的面貎,希望姊妹們的故事讓您想起自己曾經也是異鄉人,也曾思念家鄉的味道,渴望在異地得到認同與公平的對待。-創辦人/夏曉鵑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