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德國神學家、牧師,認信教會成員之一。因參與抵抗納粹政權的行動,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被處絞刑。他在一九二七年完成博士論文《聖徒相通》(Sanctorum Communio)三年後提交《行動與存有》(Act and Being)論文。取得大學教師資格。一九三五年他出任認信教會的神學院院長,教授「追隨基督」及其他科目,其後完成膾炙人口的著作《追隨基督》(Discipleship)和《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本書名為《牧者潘霍華》,作者刻意勾畫出潘霍華牧者的一面,以其教會觀為緯,展示他對牧養職事深具信仰洞見的看法。
聖經學者蘭迪· 里查茲和中東宣教士里奇· 詹姆斯共同領航,探索聖經中親屬關係、恩主制度、榮譽與羞辱文化、界線觀念等社會元素,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加真實的聖經世界,讓隱藏在經文背後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逐漸清晰,幫助我們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聖經圖像。
宣教學一語一直被稱為「語言怪獸」(verbal monstrosity),因為它的字根是拉丁文──mission──而字尾是希臘文──logos。不論如何,或許宣教學一語就是要提醒我們宣教的核心本質就是要連結不同的文化、跨越不同的前線,然後在日益全球化的環境中,頌揚耶穌基督福音奇妙的可譯性(tran...
本書介紹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在歐洲興起的年代,當地所出現具代表性的幾位女性,從她們的生平敘事、改教理念,以及與男性改教者之間的互動,勾勒出宗教改革初期的女性事奉樣貌。回顧這些改革運動史的最精采片段,帶領我們來思想:宗教改革到底對女性事奉帶來什麼改變?
華語世界風行近三十年長銷書《過猶不及》全新增訂譯本, 新添數位時代與界線, 幫助讀者逃離以愛為名的迷思牢籠,展現自我、健康成長。 界線模糊,就會讓人無法誠實表達、自由決定,勇敢去愛。
人類常是從自身出發來觀察與思考自然生態,用人類中心式的思維,加以盡情研究利用、宰制剝削。因此愛護自然的人起身呼籲,一方面捍衛自然生態的福祉,一方面卻又把人類批評得一無是處。這樣說來,萬物真的被造而平等,人類只是些微特別一點的生物嗎?甚至,人類在自然生態之中,只是偶然且可有可無的存在?
BBC廣播節目主持人幫你問出關於聖經的疑惑:聖經說的是什麼故事?聖經是歷史嗎?聖經是本故事書嗎?聖經強調嚴厲的道德標準嗎?聖經能預知末日嗎?對聖經不以為然?並且幫讀者指出,如果要跳讀聖經,有哪些必看段落。
作者柯羅奇身為神學家及兩個孩子的父親,在本書中,結合親身經驗與巴納組織第一手的深度調查,為我們提供了「科技智慧教養法」。好讓我們在這充斥螢幕的世界,實現那項最重要的目標:全家一起成為有智慧與勇氣的人。
MD:Missional Discipleship 「使命門徒」:與耶穌建立一生之久的跟隨關係,參與在上帝國度的宣教行動裡。 在「我世代」和「躺平世代」裡, 跟隨耶穌的「使命門徒」,如何熱血不厭世?
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教導我們要行善,幫助鄰舍⋯⋯? 浪子的比喻,上帝就是那位常待我們回轉的慈父⋯⋯? 十錠銀子的比喻:教導我們要好好善用恩賜⋯⋯? 真的是這樣嗎?
言說行動理論,點燃神話語力量 言說行動理論問世超過五十年,在西方學界為人熟悉。《天國演說家:從言說行動理論看路加福音》則是華文世界第一本用言說行動理論寫成的釋經書。本書對以下讀者尤其有幫助: 團契輔導、牧者。 有意挖掘聖經的社會、政治面貌的信徒。
孫寶玲牧師《見證基督──使徒行傳品讀》。在紛亂、流散的日子,品讀使徒行傳,就是讓經文反照我們、形塑我們這彌賽亞群體。讓我們思考如何在這混亂失序的時代,見證基督;讓我們思考何謂教會?何謂彌賽亞群體?他們與世界何干? 留下的或流散的,我們都是彌賽亞群體,我們都要見證基督。
本書根植於聖經,整全地教導讀者在思考福音時,如何在當代社會中,適切地融入對榮耀與羞辱的處境所需要的福音動力,這既是西方世界經常錯失的思維,也是信徒對福音認知的關鍵要素。 作者不僅闡述宣道策略,也構思一系列符合聖經教導的跨文化交流課程;藉由各式圖表,清楚呈現跨文化福音工作的獨到見解。
不同於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福音的作者自始至終只用「記號」一詞來描繪耶穌所行的神蹟。對他而言,這些超自然現象不是展現神的大能而已,更是標示著主耶穌真正身分與使命的記號。《耶穌的記號》將帶你跳脫依照章節或事件劃分的傳統讀經框架,從七個神蹟記號看清楚約翰福音的整體信息。
用翻天覆地的禱告,加入神國的冒險之旅!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像一本系統神學導覽,能夠擴張我們對禱告的認知框架, 我們或許會發現,禱告本來就不只是要讓我心得安寧,而是要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在申命記裡, 有著跨越時空、翻天覆地的力量, 正等著你我來挖掘!! 那是南國猶大歷史中一段黑暗時期,道德與政治都陷入了極大的混亂。先是瑪拿西王五十五年的統治,殘虐、淫亂、邪術、殺孩童獻祭,樣樣都來。接替的亞們雖然僅僅在位兩年,瑪拿西幹過的壞事,他一樣不缺。 就在這樣的動亂中,只有八歲的約...
★★★★★貝里集30年大成鉅作 「本書可說是透過貝里文化人類學的鏡頭,捕捉耶穌生平關鍵時刻的一幅印象派畫作。」——曾思瀚 貝里透過他對中東在地文化的深入觀察和生活經驗,以及近東文獻、中東學者的註釋研究、不同譯本的比較和文學修辭,來詮釋新約福音書中耶穌的生平和比喻。諸如耶穌降生、理解八福、有罪的女人...
★ 福音聯盟(The Gospel Coalition)年度好書 ★ 腦神經靈修學首部曲 結合神經科學、人際神經生物學、心理學、臨床經驗與聖經敘事,深刻描繪羞愧如何悄然滲入思想、關係、信仰生活,以及走出羞愧的唯一途徑。
徹底體驗沉浸式讀經 從詩篇編輯者的宏觀角度來看詩篇 也從微觀觀察詩裡行間的至微之處 ::: 作者謝挺博士爬梳一篇又一篇的詩篇, 看見了前篇與後篇的原文脈絡,隱隱蘊藏豐富的關連; 原來一篇深刻的詩篇,會因著鄰近詩篇隱隱的呼應,而疊加出更為豐滿的信息。
品嚐使徒行傳的全新滋味! 曾思瀚博士有如一位超級美食家,建議讀者把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當作單一的敘事來品嚐,以宏觀和整全的角度來統合歷史、神學和文學三種解讀角度,產生對於使徒行傳中故事情節、經文含義和神學反思的深刻理解,是當代華人讀者研讀使徒行傳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
用行動和思想,引發靈命更新契機 人類學家華登(Paul Radin)經過多年觀察,得出一個結論:世界有兩種人,一種是行動型的,另一種是思考型的。 孫寶玲博士新作《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為行動型和思想型信徒啟動靈命更新的契機: 給行動型的契機,新約世界與今天應用的平衡。 給思想...
從領導學的角度,發掘出以西結書的震撼信息! 在閱讀聖經的六十六卷書時,最困難的挑戰之一,恐怕就是聆聽以西結書的信息了。 讀這本書,讓人讚嘆,也讓人驚懼,因為讀者將發現,上帝的眼目的確在每一位領袖身上,教人無從逃避,也無法隱藏。然而,正如最初的寶座異象所顯明的,對神的敬畏雖使以西結俯伏,神...
靈修是甚麼?讀經和祈禱又是甚麼?或多或少,我們都知道;或對或錯,我們都知道。不過,我們愈來愈少去深究靈修讀經祈禱是甚麼。 本書的寫作目的,不旨在教人如何靈修讀經祈禱,而是回到根本去認清和明悟這種種「屬靈活動」的本相,並呼籲信徒要走出操之於我或自我同化的歧路,繼而步向和投入真正的信仰生活。
教會是甚麼?教會怎樣才配稱為基督的教會?我們的教會,是否已經不曉得自己所信的是甚麼? 本書提醒當代教會,信仰強調實踐,而一切的實踐終不可能離開生命的改變、更新與轉化。教會的內與外、聚與散,都有同一目的,就是見證上帝的國度。當教會教導和實踐某種生活方式的時候,便正好把教會那種與社會不同的另類群體的...
本書特色: 1. 鳥瞰全卷書的組合結構,圖文並茂。 2. 概覽分段的結構或主題,列表解釋。 3. 每章註釋平均約三千字,包括應用。 4. 參照原文及各中英譯本,註腳精簡。 5. 參照百年各派學者意見,經文為準。 6. 詳述耶利米時代的歷史,各朝特色。 ...
本書作者從主控、錨與個別的三種層面,探討形塑一個民族特定世界觀的三個面向:故事、符號和禮儀,以及如何藉著適當形式的傳講福音、開拓教會,真正帶來福音受眾深層世界觀的轉化,避免雞同鴨講或宗教混合主義(Syncretism)的發生,成為本色化的基督門徒。
什麼是睿智雞精?──深度靈修操練 有別於心靈雞湯提供軟性且淺顯的療癒勵志性短文,睿智雞精借用雞精具有濃缩補品功能的形象,提供從聖經與神學提煉精華的雞精透鏡,内容軟中帶硬、淺中有深,有助培養基督徒提升視域、活化思考的信仰智慧,增強健康的信仰體質。
關於本書潘霍華是誰?
他是殉道者?神學家?還是諜報員?
或許我們對潘霍華的認識,僅止於此。
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德國神學家、牧師,認信教會成員之一。因參與抵抗納粹政權的行動,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被處絞刑。他在一九二七年完成博士論文《聖徒相通》(Sanctorum Communi。)三年後提交《行動與存有》(Act and Being)論文。取得大學教師資格。一九三五年他出任認信教會的神學院院長,教授「追隨基督」及其他科目,其後完成膾炙人口的著作《追隨基督》(Discipleship)和《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
本書名為《牧者潘霍華》,作者刻意勾畫出潘霍華牧者的一面,以其教會觀為緯,展示他對牧養職事深具信仰洞見的看法。本書集結二十多篇文章,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論潘霍華的生平與生命,從多個角度認識潘霍華這位「複音的」神學家,怎樣成為一位回應處境的牧者。第二部論潘霍華的教會觀,從他的論文及著作所蘊含的社羣神學出發,探討他對教會與世界的雙重關係的看法:教會在世而不屬世,而得見其為一位對教會念玆在兹的牧者。第三部論潘霍華的牧養職事觀,呈現他對宣講、靈性關顧及青少年牧養等這些少為人識的教導,為我們提供潘霍華另一面的牧者圖畫。第四部論潘霍華的行動及倫理,了解他早期參與認信教會及後期加入軍中反情報組織謀反小組的抵抗納粹政權的爭鬥,展現其為一在思考中行動、在行動中思考的牧者。
|各方推介|
「鄧博士用另一角度——牧者,幫助我們認識潘霍華。面對風雲色變的政局,教會當作的是甚麼?潘氏由始至終都認為他和教會的首要任務,是培育信徒成為耶穌的門徒。這點對今天的牧者和教會是很好的提醒。潘氏信仰的掙扎,以生命影響生命,這是牧者的典範。上述兩點,本書有很深入的分析。」
——袁天佑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牧師
「一直以來,我甚欣賞鄧博士對潘霍華的研究和理解,他對潘霍華的研既全面且透徹,堪稱華人教會中潘霍華研究的翹楚。當讀者細讀這書,就好像邀請鄧博士進入他們的私人的書房,細聽鄧博士鞭辟入裏的講論,領受潘霍華牧養神學的心得,並且樂在其中。」
——曹偉彤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院長、基督教思想(系統神學)教授
「這本書把潘霍華一生動人的故事、作為及神學,以嶄新的詮釋角度呈現出來,並發掘出潘霍華經歷中的新事迹。本書並不以撰寫聖徒傳的方式,而是以反偶像的方式來探討潘霍華。本書之所以精彩,在於讓教會看見為甚麼此牧者/神學家在多元的和極端的二十一世紀後現代的世界中,有那麼多的貢獻。」
——周學信
台灣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會歷史與神學教授
「不同的作者賦予潘霍華不同的頭銜——神學家、情報員、先知或殉道者。鄧紹光博士的所作卻為潘霍華選擇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身分——牧者。《牧者潘霍華》強而有力地證明,噃霍華最主要和真正的身分是一位好牧者(人),因為他為羊羣捨命。」
——歐力仁
台灣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潘霍華主持芬根瓦地下神學院時,要求神學生每天早上花半小時默想詩篇經文,這些經文後來成為了畢業生在殺戮戰場上的重要精神支柱。潘霍華引進天主教修道院的退修經驗,讓神學生過著人民公社式的團契生活,以之作為二戰後德國教會重建的藍圖,這本書讓我們重新發現潘霍華對牧養年青人的領悟。」
——劉進圖
明報教育出版營運總裁
「潘霍華是誰?我們要麼把他塑造成屬靈操練的楷模,要麼就強調他反抗希特拉的英勇。讀《牧者潘霍華》,你會看見這兩者怎樣在追隨基督的思路下互為表裏,幫助我們在權勢橫行的時代牧養教會,避免教會成為實現個人野心的宗教俱樂部,而能與人同在,人為人捨己,與基督的身體相稱。」
——梁柏堅
突破機構事工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
鄧紹光,早年畢業於樹仁學院工商管理學系,後於新亞研究所與中國神學研究院分別獲得哲學碩士與道學碩士,最後於英國聖安德烈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完成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中國神學研究院、信義宗神學院,現為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著有《政治中的教會》、《盼望,神學:莫特曼》、《詞語破碎處》、《殺道事件:潘霍華倫理的神學對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的批判意涵》、《界限與倫理:潘霍華的倫理神學》等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