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自搜羅各界擅寫之手的《上下游副刊》,由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藉54篇飲食散文照見諸家吃食流派,回應當代環境與社會,邀四方食客來品嘗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的食光滋味。
本書特色
★作者群橫跨不同世代、不同背景,各自端出承載感情與記的菜餚,交織出豐富多元的飲食風貌。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省思,藉踩踏土地的飲食書寫走進臺灣的風土人情。
★好菜上桌!內附精美彩圖,啟動視覺享用五光十色的小吃大宴。
奧運金牌選手跨界首作 入圍義大利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大獎──2025年斯特雷加獎決選作品 獻給每個渴望成長、追尋自我與勇氣的靈魂 有時,成年人會忘記自己是誰、忘記自己走的路。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恐懼就勇敢,因為恐懼使我們變得更好!
《黑白大廚》圈粉無數 料理詩人~愛德華.李三部曲 第一彈 「一道菜從來不是終點,而是線索。」 那些我們愛吃的、不吃的食物, 無意間,定義了我們是誰。 ★★★繁中版限定★★★ 愛德華寫給讀者的親筆信
橫跨70年的台、滬、越、黔、川流浪紀行+ 11則真情溫暖食譜故事 紀錄片導演瞿筱葳坐在雲門流浪者計畫的面試會議室裡, 她想要去走一趟奶奶生前逃難的路線, 林懷民老師對她說:「如果妳去,妳就放空,什麼都不要想。」 但她心想真荒謬,「一個充滿思念的人,如何什麼都不想?」 但她明白這個叮囑雖然矛盾卻是...
飲食,串連著日常,也緊密連結著人生。 以文字書寫飲食,不只是記錄味蕾的記憶,更是對生活與回憶的溫柔描摹。 ◆特別邀請《歡樂宋》、《大清盛世忙什麼》作者李純瑀老師,以更新鮮、更深刻的視角,探究飲食書寫的多層次內涵。食物帶來的滿足,表層是口腹之欲,裡層則是歲月在生命中留下的餘味。
陳淑華【島嶼飲食首部曲】 15周年初味如新版 ◆36道家常料理散文:以家庭餐桌為田野,透過「尋常的口味」、 「歲時的滋味」、「時代的氣味」三個向度,細緻爬梳本土飲食文化。 ◆25則私房菜譜:記錄母親的手路,訣竅提點,經驗傳遞。 ◆22篇餐桌筆記:旁徵博引古今史料,探尋家常食物的文化路徑...
*本書恕不參與2023線上國際書展3本75折優惠 12年前,她在廚房料理台找到人類學的廣袤田野, 從此甘心樂意「土著化」,做廚房裡快樂踏實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她的學廚初心和餐飲見聞, 更以知識與實務結合的新型態寫作, 開啟一代華人飲食書寫的新風潮。 53篇學廚筆記...
英國一家從札幌吃到沖繩,深度探訪日本100天, 透過飲食體驗日本文化,感受大和民族的極致追求! 好友阿利丟來一本日本料理書,意外開啟麥克的日本之旅。 他帶著妻子,還有兩個挑食的孩童,浩浩蕩蕩飛越半個地球, 預計從北海道往南到東京、京都、福岡、廣島、沖繩等地。 不只壽司與拉麵,還要一嚐炸...
逯耀東教授可說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開拓者,將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等瑣事提升到文化的層次。透過歷史的考察、文學的筆觸,與社會文化變遷相銜接,烹調出一篇篇飄香的美文。
一群隔代教養的八年級生,一份想留住即將失傳的手路菜與長輩生命故事的初心, 以「吃頓飯」開啟青、銀兩世代的溝通橋梁, 歷時三年,完成這本臺灣首部集結百齡智慧,獻給時代記憶的食譜, 五十篇人生故事,五十道家傳料理, 尋訪全臺各縣市及澎湖、金門、馬祖、綠島、小琉球、蘭嶼, ...
《上下游副刊》精選之作
54篇關於各種飲食風光的散文,54位作者跨域書寫
串接起不同場域與時代,打開五感的飲食文學閱讀體驗
「飲食,於人之間可謂交流之最大公約數,本就承載每個人的成長路徑,與其家庭經濟甚至地方風土多所關聯,家道之富貧豐儉必左右其見識,也見證了族群之殊異及時代的遞嬗。」──《食在四方》主編古碧玲
本書選自搜羅各界擅寫之手的《上下游副刊》,由副刊總編輯古碧玲精選細編,藉54篇飲食散文照見諸家吃食流派,回應當代環境與社會,邀四方食客來品嘗跨領域、跨世代、跨文化的食光滋味。
─|輯一 鄉滋家味|─
家的味道永遠是個人味覺的鄉愁,且看臺灣多元的族群文化光譜──閩南、客家、阿美、排灣、江浙、港粵、馬來西亞、日本、新住民……,如何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家鄉飲食方寸。
─|輯二 灶間時光|─
在廚藝修煉之路上,或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值得回味,這些紀錄私我烹調現場的食記,最能穿透文字散發氣味。
─|輯三 寓食載情|─
關係與記憶往往牽動著舌尖滋味,待斯人斯地已遠,在飲食中品嘗到的人情世緣更是耐人尋味。
─|輯四 漬物釀食|─
醃漬釀造的技藝精隨,在於掌握酸甜苦辣鹹之外的第六味──時間,不僅能將食物濃縮與轉化,還讓人心深處的心思意念慢慢發酵……。
─|輯五 小吃小點|─
領略各地鄉鎮風土的最佳管道,莫過於實際考察街頭巷尾的小吃小點,就讓探索飲食與地緣的關係成為上路旅行的正當理由。
─|輯六 農耕漁獲|─
飲食文化溯其源頭都回歸到生態環境,透過農田耕種、野地採擷、水中捕撈、畜殖牧養的身體勞動,也能體會土地海洋的豐厚饋贈。
─|輯七 利其器|─
食材經過儲藏收納、料理烹調、盛盤擺設,方成為餐桌上的美食,這一連串過程無不仰賴大小用途各異的器物,識食之餘勿忽略品味食藝之美。
本書特色
★作者群橫跨不同世代、不同背景,各自端出承載感情與記的菜餚,交織出豐富多元的飲食風貌。
★延續《上下游副刊》透過反芻環境、萬物與人的省思,藉踩踏土地的飲食書寫走進臺灣的風土人情。
★好菜上桌!內附精美彩圖,啟動視覺享用五光十色的小吃大宴。
編者簡介
古碧玲
自許各界局外人,雜看雜學雜讀,自己思想;生活重心為食物、讀物、植物與藝術。
先後任職於政經媒體、網路、廣告、基金會等,常用文字傳遞想法、溝通理念,偶寫藝評,更想用植物、畫畫與世界對話。
著有《請問里山怎麼走?》、《不知道的都叫樹》。
可口推薦
王浩一(學數學的作家、旅行家)
朱宥勳(作家)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郭忠豪(臺北醫學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陳美桂(北一女國文老師)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馮光遠(作家、編劇)
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市集負責人)
蔡珠兒(作家)
韓良憶(作家)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浩一(學數學的作家、旅行家)
地方食物之間存在著邊界,而不同家族、家庭除了邊界,有更多的故事與記憶。進一步發展,當這些的紀錄數量夠多,隱然形成社會人類學的部分。這些紀錄與書寫,開始建構所謂的「族群文化」,跟你我有關與連結。
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看「飲食文選」的原因之一,透過作者們娓娓說著各自家庭或是地方的美食經驗,會有更多理解與滿足。閱讀中,理解的是那些家傳,「都是對回憶的一種不捨與貪戀」,滿足的是它記錄了社會變遷的痕跡。舊建築的紋理可以形成地標的辨識,百年老樹可以凝聚鄉人的世代記憶,而餐桌上滋味萬千,則刻畫著族群文化最美麗的印記。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尋找台灣味》主編、《台灣話、台灣味》臺語Podcast主持人)
一本可口的散文集,藉由文字帶著讀者走四方、吃四方,從閱讀打開你我五體感官的食物饗宴。隨著書頁走進味道承載的故事、回憶、情感;這些看似作者群關於食物生活片段的個人抒發,咀嚼品嘗的,卻也是食材與土地纏繞而出,屬於你我生命都可能會有的酸甜苦辣。
⊙陳美桂(北一女國文老師)
當日常的食物都成了土地的詩篇,文化的田野,那麼廚房中的料理,經由一道道的工序,每個細節的環環相扣,就是我們與生活最誠摯的連結,連結著情感、記憶、味道、顏色,還有季候風土種種的心靈回歸。
打開《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一書,不是美食指南,也不是饕客養成,而像是閱讀「博物誌」般,給人除了啟動「色香味」的視覺、嗅覺、味覺的感官之外,還有宛如祭典或儀式的身體沉浸,所構成的心思層疊與文化洗禮。
土地是蘊藏的廚房,大海是豐富的冰箱,手執各種食器的勞作者都宛如實驗室裡的詩人,細查各種生物的紋理,運用意念及想像,創造美味佳餚、食物篇章。書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野菜的採集食用,傳統生態美學的認知,都給過度文明社會一種新思考,一切求諸於田野,求諸於部落,重新開展「人與物」的關係,好好地向各種食物的生命轉化,更謙卑地學習。
⊙曾齡儀(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食在四方──建蓁華文飲食文選》,是《上下游副刊》歷時數年的精心之作,書中收錄了五十三位文學創作者的飲食書寫,透過食材、小吃或是菜餚,娓娓道出他(她)們的故鄉情懷以及人生閱歷。或許是原住民部落的野菜、客家的瓜封、阿嬤醬缸內的醃漬物;或許是灶上的菜頭粿、廚櫃內的中藥乾貨、以及鍋內的鹹粥;食物承載的是人情與時間的記憶,看似塵封已久的往事,藉著氣味與味蕾被召喚出來,讓人感到心頭暖暖的。
當我閱讀這本文選,作者們的心情筆記彷彿帶我步入時光的走廊,讓我想起兒時的點滴回憶:媽媽的「牛肉麵」裡,總會添加燉得恰到好處的馬鈴薯與紅蘿蔔,再撒上一點蔥花;爸爸帶我們去租錄影帶時,總會在隔壁的豆花攤叫一碗濃郁的「花生豆花湯」;還有小學週六半天課程結束後,帶著弟弟去市場,買我們姐弟最愛的客家粄條湯,回家大快朵頤並配著「中國民間故事」電視節目。「家」,總是離不開食物的味道與記憶,讀著讀著,眼眶不禁濕潤,回到了那個我們四人曾經的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