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聶魯達各階段名作中,精選一百二十多首詩作,一次遍覽聶魯達重要作品。
可愛的語字是浪花,是絲線,是金屬,是露珠;它們光潔如象牙,芳香若花草,像鮮果,海藻,瑪瑙,橄欖。
──聶魯達
《我述說一些事情》一書敘述了聶魯達一生對世界的愛,對自然的愛,可謂一闕綿綿不斷,對詩、對所愛的人以及大地與生活的深情、動人戀歌。
──陳黎
本書選輯了聶魯達各階段名作一百二十多首,由詩人陳黎與張芬齡精心譯成,讀他的詩我們感覺自己又重新回歸生命最質樸的天地,跟著人類的夢想和情愛一同呼吸,一同歌唱。
★ 收錄「#筆桿接力」散文14篇、詩15首、小說16篇,見證台灣文學的多樣與活力 ★ 長篇專文深度報導+8篇作家專訪,解析這場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學行動 ★ 蘇碩斌〈介入社會是文學的絕對自由〉與張亦絢〈勇敢的理由那麼多〉,兩篇導讀由社會學與文學面切入
人工流產是數百萬女性共有的真實經歷,卻長期被隱匿於陰影之中。主編安妮.芬奇耗費20年,蒐羅百餘篇以「人工流產」為題的各式作品,匯聚了16世紀至今,來自全球各地背景相異的作者群,寫下長期遭噤聲的人工流產故事。這些作品以文學的力量撕裂沉默,呈現出她們的聲音。 ★ 本書催生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以...
音韻是走揣台語寶的鎖匙, 臺羅、漢字是傳承台語的開始。 音掠予準,聽說台語自信閣歡喜, 字莫花去,讀寫台文媠氣閣趣味。
【蔡英文前總統 隆重推薦】 「請容許我的心是熾熱的。」 羅毓嘉放開來寫、為島嶼而作的詩, 以寫詩二十年的氣力。 ▍寫述愛,與一切受到政治衝擊灼傷的—— 我對愛一無所知 如同山對雨全無所求 仍被一個眼神擊中
「我們能否看著對方,在對方身上認出自己?」 一行禪師第一本中譯詩集 「一行禪師的作品,證明是現代人的痛苦與憂愁的一方解藥。」 ──王鷗行,《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作者
醫道同源,鬆柔── 是傳統醫家與道家思想文化,源遠流長如出一轍的共通源頭。 是太極拳與瑜伽共同追求,教人醉心的特質所在、造境之巔。 一刻鐘 鬆柔心;一刻鐘 鬆柔身;一刻鐘 解鎖僵硬;一刻鐘 注滿靈魂
2004年耶魯青年詩人獎得獎作品 三個章節、二十一首詩 美國詩人理查·賽肯由愛的執著生出的濃烈詩集 愛等於死,親密等同暴力 肉體與精神的冒險,血肉橫飛 「這是我為你/準備的地方。一個你能愛我的地方。/如果這不是個國度我不知道哪裡能是。」—〈霜雪惡雨〉
自序 這是我城市與生活的記憶,「日光之下無新事」,但為了找點事情做,發現自己有一支筆,就是自己的回憶與想像。 感謝朋友和讀者的閱讀「令人懷念的未來」。書題「令人懷念的未來」,取自日本歌曲,意思是未來的路途,是由過去的點點滴滴的艱苦組成的。 副題「七分之一的世界」,是嘗試用淺白的詩歌和隨筆,書寫邊緣...
字謎般深奧難解的詩作,訴諸深邃的思辨而非純粹情感的共鳴; 突破固定的格律,自有獨特的節奏感與音樂性…… 艾略特以一己之精神世界,撼動歐美以至華文世界詩歌的創作, 自成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
為什麼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長大,卻只是為了分離? 如果我的靈魂早已棄我而去,為什麼我的骨骸仍緊追不放? 對世界至高的愛,是將直達靈魂的疑問,一一譜寫成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世紀拉美最重要詩人 生前獻給世界的最後一部詩集 【冥誕120週年紀念版】 如俳句輕巧 意境至深若禪語──...
可愛的語字是浪花,是絲線,是金屬,是露珠;它們光潔如象牙,芳香若花草,像鮮果,海藻,瑪瑙,橄欖。
──聶魯達
《我述說一些事情》一書敘述了聶魯達一生對世界的愛,對自然的愛,可謂一闕綿綿不斷,對詩、對所愛的人以及大地與生活的深情、動人戀歌。
──陳黎
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詩人聶魯達,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他的詩作甚豐,詩貌繁複,既個人又公眾,既抒情又史詩,是世界各地讀者取之不盡的智慧和喜悅的泉源。
從情感豐沛、積極樂觀的聶魯達,用充滿自信的宏亮聲音對我們說話;到生命將盡「夕陽下的老人」,他對孤寂、時間發出喟歎,並企圖攔阻歷史的洪流以及生命流逝的軌跡。本書呈現了聶魯達人生各階段,從第一本詩集《霞光集》,就倍受矚目。第二本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則是情詩詩句「愛是這麼短,遺忘是這麼長」的出處,也是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充滿耐人玩味的美麗與哀愁。之後他輾轉從南美洲來到東方,在仰光、可倫坡和爪哇等地生活,因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距、剝削和貧窮的異國現象,使他感受到孤寂而寫下了《地上的居住》。隨著年紀增長與局勢的變遷,他的創作有了變化。
長篇史詩《一般之歌》流露出對生命,對事物的喜悅。以及膾炙人口的情詩作品《船長的詩》、《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亦是中年的他與第三任妻子瑪提爾德.烏魯齊雅戀愛所寫的。晚年的創作除了自然詩外,政治和歷史也常入於詩作之中,包含死後出版的《海與鈴》、《疑問集》、《精選的缺陷》……。
本書選輯了聶魯達各階段名作一百二十多首,由詩人陳黎與張芬齡精心譯成,讀他的詩我們感覺自己又重新回歸生命最質樸的天地,跟著人類的夢想和情愛一同呼吸,一同歌唱。
作者簡介 :
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
智利詩人聶魯達是一九七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拉丁美洲詩人。情感豐沛的聶魯達對世界懷抱熱情,對生命充滿探索的好奇心,對文學創作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因此能將詩歌的觸角伸得既深且廣,寫出《地上的居住》、《一般之歌》、《元素頌》、《狂想集》、《黑島的回憶》、《疑問集》等許多動人的土地與生命的戀歌。
譯者簡介 :
陳黎
一九五四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金鼎獎等。二○○五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二○一二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二○一四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一百首愛的十四行詩》,《蝴蝶的重量:沙克絲詩選》、《死亡的十四行詩:密絲特拉兒詩選》、《拉丁美洲現代詩選》、《一茶三百句》等三十餘種。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二○一七年與陳黎同獲「胡適翻譯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