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手繪三市街實戰地圖)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附手繪三市街實戰地圖)

  • 出版日期: 2024/10/28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33.9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6267465233
  • eISBN: 9786267465219
  • 字數: 88,272
紙本書定價:NT$ 480
電子書售價:NT$ 336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理想的生活,從來不是容易的。

那時候,世界很新,很多事物沒有名字,
他們相約咖啡店聊天聚會,逛書店,到公園散步,
身陷理想和現實之間,糾結矛盾,進進退退,
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
預言百年難違的命運…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94

    日本學界研究臺灣政治的第一人若林正丈, 第一本的研究生涯回顧,第一手的臺灣觀察紀實。

  • 電子書: NT$ 315

    採訪三十位幕僚、政務官、社會運動者等政策相關人士 從九大議題看八年來臺灣的改變 從執行者、幕僚的訪談中得知重要政策溝通與執行的關鍵時刻 「EPUB電子書版本皆有附贈惠菁親聲朗讀前言音檔」 八年來,世界經歷了動盪與巨變 臺灣也經歷著體質的改變與成長 我們是否在這個時代,寫下了屬於自己的...

  • 電子書: NT$ 378

    比推理小說還精采的重大犯罪!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創館以來最離奇的竊案! 華萊士可能作夢都想不到, 他費盡心力在南美洲紀錄鳥類、於馬來群島帶回世界第一隻天堂鳥標本, 會有個狂人在一百六十年後,為了偷羽毛, 只是要重現與華萊士同時代的古典運動:毛鉤綁製。 什麼叫毛鉤綁製? 十八世紀,...

  • 電子書: NT$ 392

    這個時代的妖怪研究者  瀟湘神 邀您一同秉燭夜話 神遊東海岸的傳說世界  

  • 電子書: NT$ 349

    臺灣不是世界之外, 而是世界發生的地方! 一部從臺灣出發的全球史,看見世界如何與這座島嶼交織。

  • 電子書: NT$ 322

    天然獨世代 × 信仰社會主義的左派阿公 × 政治冷感又政治敏感的媽媽 思考白色恐怖的家族痕跡 迢迢迂迴路,終點仍是回家 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蔡再修的孫女范容瑛,對阿公的「左派生涯」所做的紀錄,以及自己在面對家族史及世代衝突時,如何思考及重新理解世代間的生命際遇。

  • 電子書: NT$ 385

    何謂「臺灣人」?這是一九二〇年代臺灣知識分子提出的問題,百年來不斷迴盪,鋪展出一條追尋認同的崎嶇道路。 本書將帶領我們回溯從日治中期到戰後初期,臺灣國族認同逐步確立的曲折歷程。

  • 電子書: NT$ 392

    嚴重分裂的族群,如何打造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共同故事? 釐清族群撕裂、長久歧異的臺灣問題根源 尋求肇因於「雙螺旋政治時差」的結構性異化解方

  • 電子書: NT$ 364

    遺書無語,卻是我們僅有的少數材料。 讓我們重新尋回丟失在時間裡的細節,一同延續這場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增訂版收錄政治受難者王文培與父親王大銘故事、遺書綜合分析〈白色畫廊〉

  • 電子書: NT$ 266

    他的傳奇前半生, 足以拍成NHK晨間劇! ●首位臺裔直木賞作家●邱永漢親筆自傳●百年誕辰全新譯本 見證臺灣的動盪與希望,書寫青春的革命與夢想, 從落魄流亡者到賺錢之神的傳奇人生。

  • 電子書: NT$ 525

    臺灣山地自然史失落的環節 以百萬年的尺度追尋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與身世 從橫斷山、東海大陸棚到琉球支路,臺灣的高山與植物揭示我們與世界的獨特連結 ★本書特別收錄,〈植物圖集──從橫斷山到臺灣,以及間斷分布〉,為作者來自橫斷山第一手的生態與山岳影像。

  • 電子書: NT$ 476

    融合植物分類學、民俗植物學、歷史學與社會學 以標本重新發現臺灣第一代植物學家的故事 在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與人類學博物館裡面,有超過六千件植物標本,以及十五件來自密克羅尼西亞與蘭嶼的藏品(包含一件草裙),都跟細川隆英這個人有關。 任教於臺大生態演化所、同時身兼植物標本館館長的胡哲明,十年...

  • 電子書: NT$ 434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 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收錄2019臺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第一名作品:屍骨還鄉路 ☆★深入田野,看見來臺移工的真實血肉與人生

  • 電子書: NT$ 462

    從1624年到清治末年,台灣是一個傳統而落後的農業經濟。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總督府推動全面性的基礎建設,包括公共衛生,土地調查,戶口調查,與現代化的交通系統,也啟動了台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到了日治中期,台灣已經從一個傳統落後的社會,轉型為現代化的經濟,台灣人的所得也大幅上升。

  • 電子書: NT$ 315

    本書著眼臺灣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臺北圓山動物園,集中探討動物園在面對民間、國家、戰爭與環境變遷之際,呈現哪些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是如何被凝視、想像與操作。本書不僅是臺灣首部動物文化史,更是一部宏觀的自然史與生命史,透過爬梳動物與人類社會相遇的過程,進一步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之道。

  • 電子書: NT$ 196

    臺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數不清的鳥事蠢事搞笑事傷心事正經事, 想更了解臺灣、更珍惜我們所居住的地方, 不如就從本書開始,一起對臺灣史動真感情吧!

  • 電子書: NT$ 294

      十九世紀末日治時期,日籍學者紛紛來臺,是近代臺灣各種科學研究的起始。本書以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早坂一郎(1891-1977)為核心,向前回溯西方人如何因交通、貿易、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來到島嶼;向後探究臺灣學者接續科學研究至今的努力,引領讀者認識近代地質知識體系進入臺灣的歷程,並透過...

  • 電子書: NT$ 455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 電子書: NT$ 336

    「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家」 臺灣考古學研究在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學者 一段細膩、幽默而真誠的臺灣回憶

  • 電子書: NT$ 208

    最會說故事的媒體人,帶你見證兩個故宮的歷史 「兩個故宮」是東亞近代史的產物。 故宮的魅力根源,來自於數次奇蹟似的歷史轉折。 兩岸故宮不只是珍奇、瑰麗的寶庫, 更呈現出政治權力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帶你見證兩個故宮彼此的生存歷史,並拼湊出...

  • 詳細資訊

    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
    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
    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一九三○年,台北。

    表面上是摩登男女自由來去的跳舞時代,女性的窈窕身影與紅袖添香,是城市之光的最佳代言,但堂皇的大樓、旋轉的霓虹燈下卻有闇影。

    罷課、罷工、婚姻自由等改革運動無役不與的艋舺青年,面對警察取締與日益衰老的父親容顏,只能罷手回家。想在聲色中逃避現實裝失憶,一抬眼,卻見咖啡館中前來侍坐的女給,竟是社運場上曾經一同高聲抗爭的女同志……

    不論是好或是壞,日子都會一直來。一百年前的台灣人,在日本政權籠罩下無可遁逃,過生活除了動手動腳還得動腦袋。即使銘刻著漢人的傳統,日治時期台灣的飲食、衣著、讀書、聽歌、跳舞、愛情、休閒,盡情學習東京和巴黎,出現目不暇給的改頭換面,像是剪短頭髮、開了窗,讓繞道日本而來的歐美文明西風吹進身體和家裡。

    百年前台北文青就在多重文化力量交錯之下,蝕刻出都市青年獨有的複雜矛盾樣貌,一言難盡到平淡無奇的困頓與掙扎,至今未曾改變。

    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

    本書特色

    1.追求理想的生活和對抗霸權,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一場革命,台北文青難違的宿命。

    2.一本可以按圖索驥、永不過期的歷史旅遊書,從現存老的台北三市街地標穿越時空,回到歷史現場,跟著日治時期的文青一窺台北的日常生活。

    3.一本給台北的城市身世備忘錄。台北向來是一個高度異質的社會,十九世紀末日人開始統治台灣五十年,更是一個值得標示的歷史斷面,文化、思想衝擊加劇,精彩的人事物在生活各領域輪番上演。人物殞落,地景凋零,但這些曾經未曾消逝,甚至仍以另一種面貌,不斷重演。

    4.從日治時期台灣小說透視時代的內在情緒,揭露現代化建設表象下的不安、驚疑與時不我予,食、衣、住、行、育、樂等看似尋常的生活切面,其實是一則又一則沈重的預言。

    5.隨書附精美手繪三市街導覽地圖(寬23cm x 高31.8cm),可以按圖索驥穿越百年台北城。

    名人推薦

    ◎阿潑、畢恆達、陳柔縉、陳國偉、黃美娥、黃湯姆、顧玉玲

    我們時常會稱某些事物很「潮」,代表流行、時尚,有格調,從香港來的語詞;近百年前,我們會以「摩登」來形容,是日本外來語所致。但不論潮或摩登,有些事物一百年來都是時髦的象徵,例如上咖啡店聊天聚會,到書店閒晃,到公園漫步……。本書以「案內帖」這日本漢字表明某個時空,那個文藝茂盛,確認台灣文化主體的時代,卻依然可呼應今天。於是,對這群年輕作者群來說,雖是比祖父母之齡還長的過去,但透過田調踏查與訪談,並佐以大量歷史資料,以非虛構寫作的嘗試,仍能進行古今對話。其進行打造老台北的企圖,令人佩服。令讀者宛如置身當時庶民的平凡生活,也感受他們的國族之難。──阿潑(作家)

    在眾多的臺北城的歷史與懷舊寫作出版中,《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硬是走出一條新路。作者除了使用歷史文獻之外,藉助其所嫻熟的眾多文學作品、歌詞與新聞等文本,以文學之筆調書寫,背後又明顯有著空間與社會理論的觀點。以今觀古、以古喻今,眼前的臺北城似乎更加地鮮活起來。──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讀完書,我有兩個深刻的印象。一是台大台文所的年輕研究者,探求虛構小說中的真實史地背景,以絕好的文學筆調,剖了心地去了解藝文前輩;不再只是在文句之間,行禮如儀的走步或有看沒有到的一瞥,而是穿越時空,此心與彼心的同感,因而寫出的台灣歷史篇章,更富深蘊,更堪咀嚼。
    第二個印象是讀到像「蘿莉十年養成計畫」這種句子,那是新一代年輕人的語言。或許,歷史像遠方的一棵樹,不同世代觀看者站在不同的時間點,看見的樹影樹相必然不同。我很興奮看到年輕一代勇於使用自己的語彙和心靈,來觀看我們台灣的歷史。這次,他們團體展出,將來單飛獨奏時,必定更加大放光芒。──陳柔縉(作家)

    在台灣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文藝與文化知識青年一直是推動文化更新,最重要的一群力量,尤其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轉換的輻湊點上,各種紛至沓來的現代性話語與日常想像,我們看到他們透過怎樣重層的新興介面,轉化並完成了重要的在地實踐。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他們不僅伸出手去觸摸,更為未來世世代代的文青,留下了探索世界的時代指紋。──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是台大台文所兩位教師帶領同學結合硏究與創作的課程實驗佳作,全書以文青之眼與筆,再現日治時代的台北歷史丶社會面向與流行文化,其中涵蓋層面甚廣,不只引介摩登物質文化,同時也刻畫了時人對於自我身體慾望和理念夢想的追求。書中援引許多著名文學作家作品,以與歷史時空進行巧妙聯結,堪稱鮮明勾勒日治臺北城市的風華與面貌,圖文俱佳,充滿青春氣息,台北頓時年輕起來,是一本會譲人忍不住想要親近的趣味書。──黃美娥(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文學體制傾斜經年,台灣文學生產多限於個人抒情散文,即便小說亦偏重個人經驗範疇。《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是從文學院出發的變革異聲,參與非虛構創寫工作坊的年輕寫作者們,以一年的課堂爬梳史料踏察現場,繳交這份時空偵查報告。十三道切片,重現日治時期台北的文化生活,清晰而動人。推薦給所有喜愛歷史普及出版與文學創作的讀者。──黃湯姆(文字工作者)

    作為非虛構的文史書寫,這本書開創了一種運鏡流暢、活潑迷人的敘事方式,以文學、新聞、史料描襯時代底色,有限的視框聚焦於都會的知識青年身影,從生活細節中重現百年前的台北流行文化。彼時,恰是殖民治理的現代化建制高峰,皇民化鎮壓尚未隨著軍事擴張出現,從中國、日本而來的左翼進步之聲,或明或滅地衝擊島內思潮與行動,擺盪在抵抗與順從之間。百年不遠,這本書的選材獨特精巧,史料剪接不貪多也不求全,留下必有的城鄉、階級落差,以待來日更多元的庶民史拼圖。──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作者簡介

    台灣文學工作室

    台灣文學工作室,也可以叫我們「台文工」。

    台文工源於一個寫作計畫。研究對象是日治時期的台北老巿街,創作技法以非虛構寫作(non-fiction)為基準,並具體在「文學研究與寫作實踐」課程中成形及操練。

    我們作者十三人,幾乎都就讀台灣大學台灣文學所。看似文學史研究的正規軍,但逐日在文本史料的槍林彈雨中操兵,心思其實也會飄往書本外的現實社會去。

    我們作者十三人,以人文主義空間理論為精神、以日治台北巿街文學史為對象、以當代人可感受的溫度為目標,在課間共同學理論、讀歷史、談文學,七嘴八舌凝聚出共同有感的題目,復經田野、討論、改稿、校對、查繪地圖、洽購照片等分派任務的合作,在二名授課教師蘇碩斌、張文薰從旁排解紛爭提點方向,由籌畫到完成,前後歷時一年半。

    對於這樣一本書,我們的想像是一座橋。分隔兩端那些親密又陌生的島國人,歷史與文學、事實與虛構、理性與感動、研究與創作,都可以爽朗上橋交談離別以後的夢想實現了沒有、讀書是否會寂寞……,以及一百年後大家還牽掛的什麼或沒什麼。

    台灣文學工作室成員簡介
    蘇碩斌
    原是自慢的台南巿人,而後甘願成為台北巿民。本來讀社會學,後來教台灣文學。研究過都巿、觀光、媒介,正在苦思文學涉入社會的方法,想要跳離現代社會,期待後現代的人類的解放。

    張文薰
    員林福佬客,自幼嚮往都市裡疏淡的人際關係,從台中、台北到東京再落腳台北,才發現自以為是的前行,原是沿著帝國邊緣遛圈。目前任教於台大台文所,志於日台現代文學、近代思想與文化現象之表述。

    王喆
    一九九○年生,台大台文所碩士,喜歡木柵、超市和王文興,在移動的臥鋪火車中寫下這些話,研究興趣是移動中的民國人物和文學。本書〈第七章:紙醉金迷大稻埕〉作者。

    王萌
    台大台文所碩士班,射手座,B型血,宅,目前心理年齡停留在二十歲,喜歡溏心蛋、拿鐵、奶茶,喜歡海、河、湖。淚點奇怪。研究興趣為戰後初期台灣文學。本書〈第九章:藝旦〉作者。

    林月先
    一九九二年生,主修生化,曾任《台大意識報》記者、編輯、社長,認為出版與閱讀是一種社會、個人的革命。在前往出版業的路上,意外闖進台文領域。讀到十八世紀文學出版與法國革命的關聯,覺得日治時期台灣的閱讀市場也具有相似的能量。本書〈第五章:閱讀台北城〉作者。

    林安琪
    潭子頭家厝人。中文系畢業後到大阪打工,被台灣歐吉桑說「你日語講得比台灣話好」大受打擊,開始有意識練習講台語。聽楊翠演講後決定報考台文所,兩年後日文更好了,台語還是不輪轉。研究日治時期台灣兒童文化。喜歡伍佰。獨立譯者是主業,寫論文是副業。本書〈第十章:台灣第一個文學少女〉作者。

    林巧棠
    一九八九年生,台大外文系,台大台文所,耕莘青年寫作會。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在《女人迷Womany》網站主持專欄「Herstory」。研究台灣現代舞,也讀女性文學和女性主義。跳過熱舞和國標,擅長爵士舞但最喜歡的還是現代舞。本書〈第六章:摩登時代,大家來跳舞〉作者。

    林冠廷
    美術科班出身,大學念的是平面設計,卻在畢業後投入台灣文學研究的懷抱,希望論文生產能夠一切順利。另一個身份為網路插畫家,喜歡用漫畫對白模擬現實社會。本書〈第八章:嚇!滿街都是女人啊〉作者。

    周聖凱
    台大台文所講話第四白爛的人,最近新買了一雙高腳木屐,被踩到會很痛,所以聊天的時候不要太靠近他,哥是很危險的。研究領域是日治時期和現代小說,學術目標是在研討會發表論文時,讓教授們笑到從椅子摔下來。本書〈第三章:公園生活〉作者。

    施天音
    台大戲劇研究所在讀。屬兔,除了上海,台北是呆過最久的地方。不太會拒絕,有意無意中很會記日期,卻也期待未來的無限種可能性。好奇移民與全球化問題,傾向研究跨文化和跨邊界的作品。本書〈第十一章:台北大舞台〉作者。

    孫中文
    長得像柴犬,人稱大柴。不有錢,但身體頗有本錢;習慣每天排滿行程,卻堅持要步伐從容,拜拜曾求過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一類的願望;喜歡讀散文,更愛寫詩,但研究的是小說。本書〈第二章:台北變裝秀〉作者。

    郭瑾燁
    打狗左營人。二○一二年從政治轉入台灣文學,研究戰後初期台灣廣播。同年加入青年樂生聯盟,在抗爭中學會握麥克風,但本質不擅社交、窘於自我介紹。本書〈第十二章:神仙落難記〉作者。

    熊信淵
    台灣鳳山人,高三開始從伊莉討論區接觸台灣地下音樂就一路聽到它獨立。正在考察台灣的搖滾樂歷史。偶爾用筆名熊一蘋發表作品。本書〈第一章:時代的聲音〉作者。

    廖紹凱
    一九九○年生,就讀台大台文所。北漂到台北,喜歡終日到處閒晃、看電影和展覽,對空間建築感興趣。本書〈第十三章:淡水河百年史〉作者。

    顏昀真
    大學是社會學、中國文學專業。業餘日文譯者與詩人。一身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因偶像楊熾昌的一句〈彩色雨〉:「我已不再索求像我的」,深深著迷於日治時期的詩作,便一腳踏入台灣文學領域。本書〈第四章:來去城內過新生活〉作者。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