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直觀之眼,感受美。
日常器物,用即美。
至純且無心之心,才是美的創造者。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 跨越世紀的美學經典
全新譯本忠實重現
從平淡的器物日常,窺見永恆之美
獻給極度璀璨、卻人心空洞的世代
一部精彩「藝術史」啟蒙小說 藝術版的《蘇菲的世界》 法國現象級出版巨作 暢銷35萬冊 ——全球37種語言版本—— 榮獲 2025年 「法國出版獎」 (Trophées de l’édition) 年度作家大獎 在即將失明以前 10歲小女孩蒙娜與她的祖父 每週三下午...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個驚喜的起點,故事性十足!超人氣粉專「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版主,帶你我重新看見文物的魅力!
一部精彩「藝術史」啟蒙小說 藝術版的《蘇菲的世界》 法國現象級出版巨作 暢銷35萬冊 ——全球37種語言版本—— 榮獲 2025年 「法國出版獎」 (Trophées de l’édition) 年度作家大獎 在即將失明以前 10歲小女孩蒙娜與她的祖父 每週三下...
●3500多萬粉絲認證,最懂你對藝術的痛點● 《句句有梗的西洋藝術小史》作者──意公子,又一暢銷萬冊誠意之作 ▌中國藝術不再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太傳統∣太抽象∣太閉塞∣太黑白 最高冷的藝術,立刻變成最溫熱活現的視覺體驗!
▌藝術很難嗎?句句有梗就不難 ▌ 藝術史──太學術|太傳統|太閉塞|太高冷| 你的痛點,這一本都知道 = 專接地氣的藝術講堂 = 希望把快樂帶給你,把些許知識留給你 一讀就懂的破梗金句,最基本的常識&理念 3500多萬用戶粉絲,8年累積誠意之作 ●腦補3萬年藝術史框架,迅速提升...
藝術作品絕非僅憑表面可盡窺其全貌,本書融合新科技、檔案研究、科學分析, 帶我們穿過層層顏料,看穿畫作表面,深入剖析大師作品的多重意義,探索名作背後的故事與歷史。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大眾所熟悉的藝術作品,同時透過最新的博物館館長和修復師等, 讀者得以進入檔案館、畫廊和實驗室,找出...
托爾斯泰以充滿熱切的口吻,表達了他對藝術的不滿、期許,以及真正的藝術應當有的模樣。 百年以來,《藝術論》以其高度爭議的內容、充滿力量的語言,影響了好幾個世代、遍及全球的藝術工作者。
這不僅是一本講繪畫的書,而是一本關於生活的書,這套傑出的繪畫教學方式不該僅被當作是本教材,它令人獲得解放。──《洛杉磯時報》 只要五天,你就能畫出帶有個人風格的自畫像, 還會驚訝自己能畫得這麼好! 這是一本繪畫教學書:讓你快速學會繪畫的五項基本技巧; 還是一本創造力開發書:讓你像藝術...
精選歐洲繪畫的璀璨精華,從文藝復興大師安傑利科(Fra Angelico)到印象派先驅惠斯勒(Whistler),橫跨13世紀至現代,帶領讀者踏上一場震撼心靈的藝術之旅。 本書不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次深入西方藝術發展的探索之旅。精美的編排設計搭配引人入勝的解析,讓您見證歐洲繪畫如何在不同時代與文化...
◎你喜歡莫內哪幅畫?多數人愛《睡蓮》,其實莫內不管畫什麼,都在畫光線。 ◎孟克畫肖像一點也不像?《吶喊》的重點不是像不像,而是真的在吶喊! ◎一定要原創才是經典?模仿本身就是致敬,提香就是仿朋友畫裸女而出名。 ◎怎麼欣賞雕塑品?看羅丹的《沉思者》時別沉思,你得不停走動。 ...
一部精彩「藝術史」啟蒙小說 藝術版的《蘇菲的世界》 法國現象級出版巨作 暢銷35萬冊 ——全球37種語言版本—— 榮獲 2025年 「法國出版獎」 (Trophées de l’édition) 年度作家大獎 在即將失明以前 10歲小女孩蒙娜與她的祖父 每週三下午...
《創藝之道》是一本觀察與思考超過40年而成就的書,作者王嵩山在多年積累的後結構主義背景架構下,提出對於臺灣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底蘊之「社會形成」如何成為其多樣多元藝術表現基礎依據之宏大論述,洋溢著企圖、熱情與功力。
一部精彩「藝術史」啟蒙小說 藝術版的《蘇菲的世界》 法國現象級出版巨作 暢銷35萬冊 ——全球37種語言版本—— 榮獲 2025年 「法國出版獎」 (Trophées de l’édition) 年度作家大獎 在即將失明以前 10歲小女孩蒙娜與她的祖父 每週三下午...
若想以藝術家作為正職,「如何生存」就變成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樣的轉變,也意謂者原先的藝術「世界」變成藝術「市場」。而如何保持創作初心,讓自己成為一位「不是藝術家的藝術家」,是本書不斷周旋、討論的核心。在書中,作者提供實質的建議、無形的過往經驗談,希望能幫助每一位想成為藝術家的人,皆能美夢成真。甚至讀...
本書是日本著名美學大師柳宗悅關於「茶與美」這一主題的散文集,收錄柳宗悅關於茶道、茶器、美學等方面的文章。在書中,柳宗悅對「何為美,何為茶道」這一主題,進行了獨特且深刻的探討,並從多種角度論美。
柳宗悅針對「美」提出了不少獨到創見,書中更是佳句連連,宛如一道道由名家指引的美學饗宴。譬如要深入理解茶之心、美之本質,就必須近距離觸碰茶道名器,來直觀其中之美。比起有意識的茶人造作之作,他更推崇無意識的陶工無心之作,並將這種無為精神類比為禪學的「無事是貴人,但莫造作」。不只是對美的清談評價,他在書中標舉並提倡日本美的共通準則,評價古往今來的茶人,更積極對現代茶人提出了中肯且嚴肅的要求。
成書於1940年代的《茶與美》,集結了柳宗悅對「茶」與「美」這兩個議題的重要觀察與批評。柳宗悅既指引出通往美的道路,又同時對當時社會的亂象發出警語,尤其對茶聖千利休以降的茶道現況,與聞名遐邇的樂燒提出嚴厲的批判。當時茶道盛行,茶道儀軌與茶器鑑賞吸引了相當多對於茶文化有興趣的人群,然而對美的直觀的匱乏,與對茶道斷章取義的理解,讓柳宗悅深感憂慮,進而對茶道與美學的傳承提出省思。
柳宗悅跟臺灣也有深刻關係。他撰寫這本書的1940年代正值二戰末期,為了記錄受現代化與戰爭侵害而逐漸消亡的民間工藝,他展開日本各地行旅,將踏查紀錄集結為《日本民藝紀行》。1943年春天,這位民藝大師在金關丈夫與立石鐵臣的協助下,造訪了當時的殖民地臺灣。在為期三週的環島行裡,他深入田庄與部落,記錄並搜集了大量臺灣漢人與原住民的工藝品,考察結束後在臺北公會堂展出成果。他大力稱許臺灣獨特的竹器工藝,以及木器、陶器、原住民織品。他採集的照片與多篇評論,為臺灣留下了寶貴的民間歷史紀錄,更為日後顏水龍開創的臺灣工藝復興運動奠定基礎。
民藝乃人心之精華。這些源自鄉土自然、承載著時間質地與情感的常民生活用器工藝,想必也呼應了柳宗悅所建構的美學藍圖。
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對於茶道美學與茶器鑒賞的論述,能超越《茶與美》的深度與格局的著作,將是鳳毛麟角。柳宗悅以獨特的直觀,直指人心的震撼,試圖喚醒日本20世紀40年代前後那個茶道極度璀璨、卻人心空洞的世代。對於21世紀紛擾困頓、尋求日常平靜之美的朋友們,本書將是一場難忘的心靈洗禮。
作者簡介
柳宗悅(Yanagi Muneyoshi,1889-1961)
日本民藝運動創始者,著名的美學、宗教哲學及思想家。
出身東京府麻布區,父親是海軍少將柳楢悅,兒子是日本產品設計巨擘柳宗理。就讀學習院高等科,在學時與武者小路實篤、志賀直哉等人參與雜誌《白樺》的發行,積極推廣介紹神祕思想、基督教神學研究和西歐近代美術。1913 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科部哲學科。
研究宗教哲學的他,在因緣際會下深受日本與朝鮮工藝品吸引,之後展開收集與鑽研工作,用敏銳的觀察力與獨到的審美觀,發展出一套民藝美學理論。他將目光投向無名工匠製作的民間日常品,尋找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與實用價值。1931 年創辦《工藝》雜誌,提倡民間生活道具結合實用與工藝的「用之美」,創造稱讚民間工藝品之美的「民藝」一詞,自此開啟了真正的民藝運動,被譽為「日本民藝之父」。
1936 年創設日本民藝館,1957 年獲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勞者」的榮譽稱號。1960 年獲得「朝日文化獎」。1961 年 5 月 3 日逝世。著有《茶與美》、《日本民藝紀行》、《工藝之道》、《日本民俗文化大系6 柳宗悅》、《近代日本思想大系24 柳宗悅集》、《柳宗悅宗教選集》全5卷、《柳宗悅蒐集 民藝大鑑》、《柳宗悅全集 著作篇》全 22 卷等。
譯者簡介
何姵儀
臉書請搜尋:何姵儀的翻譯作品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