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河川眾多,人與水連結緊密,並反映在極為繁複的臺灣船舶種類與形式分化。曾幾何時,我們與水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有些小船已不復見,我們也逐漸忘記了與水相處的方法。跟著本期《觀.臺灣》,讓我們一起搭上這些小船,傾聽它們所承載的、我們的故事。
本期《觀.臺灣》談論「離島」如何成為一種地理、歷史因素所造就的邊緣狀態?與此同時,邊陲又如何轉化自身、融合「離島化」的歷史事實及文化資源,有力地向「本島」臺灣發出自己的聲音?走進本期《觀.臺灣》,讓我們一起以離島作為理路,反思臺灣主體論述。
臺灣在1860年開港通商後,遠渡而來的國外訪客以文字、攝影或博物學標本等方式留下紀錄;通史性質的西文臺灣歷史書寫,也在19世紀最末幾年開啟先河。本期《觀.臺灣》回溯臺史博累積的19世紀末海外史料研究成果,深入史料產生的當下脈絡,包含書寫者的旅行條件、旅行目的、個人特質、知識及人脈網絡、書寫風格與價值...
你還記得報章雜誌上反共復國、擁戴領袖的愛國宣傳嗎?當我們重新檢視這塊土地上拼搏捍衛言論自由的過往,「政治漫畫」正是民主政治的指標。本期《觀.臺灣》以政治漫畫為主題,帶領大家回溯漫畫家筆下的反抗,且看他們如何透過幽默的方式,一步一步見證台灣邁向民主的過程。
本期《觀.臺灣》從島嶼上「家」的歷史來談談生命的安身、流離、治理、變遷與戰鬥。從島嶼的歷史切片望向不同時代、環境與文化的人群,如何構築了各種風情的「家」,在「家」的容器中,看見盛裝個人與家族的生命軌跡,裝納著特定時空的文化記憶,以及島嶼上人群流動所遺留的建築基因。
51期《觀・臺灣》以「起造新世界」為主題,回顧第一代臺灣文化人的使命,以及1920年代的世界局勢,與踏行在世界思潮沃土之上的前輩並進,迎向下一個百年的臺灣人,或能得到實踐的勇氣與熱情,再度脫胎換骨。
在21世紀以「科學」、「理性」打造的社會,人們為什麼還是對神祕學如此著迷?52期《觀・臺灣》以「好命這邊請」為主題,討論東西方以及臺灣社會流行的算命占卜法,無論您將各式占卜術數視為未來行事的依靠,或只是生活中的小小消遣,都歡迎參閱本期「好命這邊請」。
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但你聽過乙未之役嗎?1895年,東亞局勢產生鉅變,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當時的臺灣人,如何面對這場改朝換代?本期《觀.臺灣》將帶你一窺這場橫掃了島嶼西岸每一寸土地的戰役,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這段戰爭本身及種種影響。
一百年來,不同世代、族群、性別的人們,在臺灣懷抱過足球夢。我們的足球夢,穿越時代而綿延,與彼此共鳴。然而,這個夢也受到各種力量的干預。本書作者林欣楷挖掘出臺灣失落的足球記憶,勾勒深刻影響著足球發展的體制印記。這是一本歷史之書,也是一本為臺灣足球請命之書!找回足球生根於臺灣土地的生命力!
你對社會運動有什麼想像?社運就只是在街上抗議、與警察發生衝突嗎?還是說,這是一種深化民主社會的方式?本期《觀.臺灣》以社運本事為主題,希望透過不同直接、間接參與者的角度,看待豐富多樣的社運,進而重新思考社會為何需要社運、我們為何需要「運動」。
百年來,臺灣人從接受「體育」到「運動」的過程中,善用天賦,揮灑汗水,堅持不懈。他們奮力讓比賽發光,也讓世界看見他們。本期《觀‧臺灣》,讓我們見證選手們生命史背後的匍匐前進,希望護持著輸贏之外的精神;就算摔跌不順,還能仰仗他們的故事,再行一程。
哲學家Paul Ricoeur曾說:「我們製作歷史、我們沉浸其間,我們也同樣是歷史的生成物。」50期《觀・臺灣》以「過去整理術」為題,介紹6種過去整理術、5場關於記憶的電影,透過文字,觀看歷史如何被人召喚,我們又如何沉浸其中。
人類以文字留下紀錄,用書籍進行傳播;記載「歷史」,是推動人們書寫的動力。這些關於過去的記事,被歌者傳唱,為學者研讀、反覆書寫,激發創作者們的靈感,誕生出更多精彩的小說、漫畫、影劇、電玩……53期《觀‧台灣》想知道從一本歷史書出發,可以走到多遠的地方?
鬼魅、靈異,各種未解之謎……脫軌於日常規律的怪談,總是讓人背脊發涼、顫震內心。 這些流傳已久的鬼故事,無論帶給閱聽者的是恐懼或快感,其背後終究還是「人」自己的故事。 它們包含了土地記憶與歷史過往,有的蘊藏集體社會的規範,也可能是綿長不滅的思念。
◎南半球高寒植物山薰香如何跨越赤道來到中央山脈? ◎與加州巨杉齊名的東亞珍貴巨木就在臺灣! ◎臺灣唯一的特有屬植物華參你可曾見過?而它的姊妹竟遠在地球彼端的熱帶美洲? 第一部臺灣高山植物自然溯源史
凡為臺灣棒球努力的一切,都將被記憶 最完整的臺灣棒球史 臺灣人為何把棒球叫作柴球?最早打棒球的臺灣人是誰? 當年出國比賽的棒球小將們,除了比賽之外,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19 世紀晚期,施士洁在他的〈安平晚渡〉一詩裡如此詠頌:「涼月在天風在水,艣枝搖夢出安平。」這一葉舟,曾載著這位臺南文人的夢,靜靜蕩漾在安平的水面上。千百年來,像這樣的小船,在臺灣多不勝數。它們載漁獲、載乘客、載貨物,也載著不同世代人們的記憶、聲音、希望與夢想。它們不在廣闊而深遠的大海,而是穿梭於人們生活周邊,幫大家執行各種任務、載運各種東西、解決各種難題。
臺灣四面環海、河川眾多,人與水連結緊密,並反映在極為繁複的臺灣船舶種類與形式分化。曾幾何時,我們與水的距離越來越遠,有些小船已不復見,我們也逐漸忘記了與水相處的方法。此刻,若來閱讀一艘船的生命史,或許能跟著讀出一段人與土地如何共生與互存的過程。跟著本期《觀.臺灣》,讓我們一起重新搭上這些小船,傾聽它們所承載的、我們的故事。
【目錄】
一、前導專欄
編輯手記
一頁時代 《臺日畫報》──產業
二、封面故事
圖解歷史 臺灣小船圖鑑
履歷書 小船大時代──在東亞變化浪潮中啟航的單桅手撐船
島嶼行舟 渡船口情報站
搖櫓時光 在新店溪上的歲月──全台僅存的人力擺渡口
哀愁湖光 無法航行在「海」上的船──邵族獨木舟的流浪之歌
三、常設展新面貌
快問快答 這一次,更厚實且自由──常設展更新大解密
斯土斯名 當母語唱名土地──一則表述臺灣「多元性」的製作故事
四、人與物
魔幻時刻 杆起球落之間,上演人生八點檔──撞球場
復刻食譜 編食
女人本事 海風中的石花菜人生──林簡美珍
五、臺史博大小事
大展微觀 小人物刻劃臺灣常民歷史
物中風景 七股農村的美髮記憶
故事臺灣 逆風野菊──馬祖人的臺灣故事
典藏物語 臺史博典藏網全新上線!
第43屆金鼎獎 政府出版品類 數位出版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