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 宗喀巴《八難題》(初搞)
前提:
略論此篇短文主要是漢語文化圈的佛教徒對於漢語佛教之中觀、唯識學認識不深,有的對於吉藏二諦說不了解而說漢語佛教之中觀並不是中觀。而對於玄奘三藏所傳之唯識學又用藏語應成中觀解,然實際上應成中觀之月稱與玄奘三藏乃為同時代人,玄奘當時到印度修學時,月稱尚且未出名,彼等實際上乃誤解了龍樹中觀與唯識學。
心奉觀世音,時時保平安,口誦大悲咒,處處無災難 ˹大悲咒淺釋˼乃根據大悲咒章句中的八十四相示現做說明,觀世音菩薩為使眾生得到方便教化,乃隨緣示現。古代唐天寶年間,不空大師對部分咒語註釋,未註釋之咒語圖像乃後世有緣研習此咒的大德們所繪製補全。此本示現相撰述,盼能使學習者對諸佛菩薩、諸天善神,信願兼顧...
佛經就是宇宙生命科學 佛經描述的就是多元宇宙的萬象 近年的科學新發現,尤其是在物理學跟天文學方面,包括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意識影響物質等主題,一連串的理論都讓科學界發現,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跟2580年前佛陀所講的沒有任何衝突,反而非常吻合。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也承認,...
前文: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總共二百餘萬字,分成二十冊出版於世。 日本横岳湛慧法師本於福岡創建之崇福寺現在已經成為佛教文化古蹟。在當時,湛慧法師雖然創建了該寺,然先後分別邀請了聖一、大應國師於此開堂説法與開山。《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共四十五卷,份量幾乎為大正藏一冊,其集成諸家之言,湛慧法師...
寬謙法師從圖表解讀般若智慧 罕見《大般若經》572卷,全經文詳解、白話翻譯 佛陀與弟子問答,一覽鷲峰山講經論法之盛況 成就一切因緣,調伏自性,圓滿渡到彼岸的智慧之書。 顯德品、現化品、陀羅尼品、勸誡品, 佛陀對大眾宣說般若與修行之法的對話錄。
斷句、校對編輯三周,費三月餘光陰。 共一百卷,九十五萬數千餘言之古文,期間參酌《大正新修大藏經》、《高麗藏》、《佛光大藏經》、內學院版、新文豐出版兩類《瑜伽師地論》(木刻版、新式版),以及韓清淨居士編著、後由顧康年居士整理完成《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瑜伽師地論》為唐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年)五月...
略論 宗喀巴《八難題》(初搞)
前提:
略論此篇短文主要是漢語文化圈的佛教徒對於漢語佛教之中觀、唯識學認識不深,有的對於吉藏二諦說不了解而說漢語佛教之中觀並不是中觀。而對於玄奘三藏所傳之唯識學又用藏語應成中觀解,然實際上應成中觀之月稱與玄奘三藏乃為同時代人,玄奘當時到印度修學時,月稱尚且未出名,彼等實際上乃誤解了龍樹中觀與唯識學。
而現在諸多漢語佛教徒本身也對三論宗、唯識宗所傳不解,僅憑現代人著解來了解,須知,漢語佛教中觀、唯識之恢復傳揚也不過百年之事,要如何從這百年去了解上千年之傳承?並不是透過自語相違或者缺少文化底蘊之流誤解來了解。
真的對中觀唯識了解者,必定能知二宗所言皆為相同,只不過一遮一遣如是而已。彼等不許唯識家解中觀,然卻又以中觀解唯識,豈非自語相違?以下略論其八難題。
(一)不許有阿賴耶識。雖不許阿賴耶識等,但作業亦不失壞。唯名言假安立之因果有或無,在壞滅之業上亦為有故。
略論:此中會產生作業不失壞,業能自生自作用之過失,於進修於佛地又如何能持無漏業?若不能持無業,如何進修?既不許阿賴耶識持種,一切漏、無漏種如何持依?又許作業不失,此作業類同僧佉論。
又名言安立因果之有無為有者,亦此名言無失,則此名言又如何而生、而持?
又一作業、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業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又作業、受果并各別身與諸我合故,所修證法彼此我合故,不可但說唯屬此我非彼我故,一人解脫,餘不解脫。
量云︰且如天授一解脫時,餘未解脫者一切應解脫,所修所證法一切我合故,猶如天授已解脫者所修者行,所證者理。
然宗喀巴又說:「雖有漏心及無漏心,皆不安立為彼等趣生體之所相,然可安立彼趣生體故。此就敵宗,說未入道者及有學聖人之趣生體是無覆無記法而答。」於前又說不必安立阿賴耶識,於此又說「然可安立彼趣生體故」,豈非自語相違?即知隨眠種子等,若無阿賴耶識,如何斷除?
(二)名言中亦不許有自相。若許名言中有自相者,聖者之智應成為破壞有事之因,性空即成他空,非是自空。
略論:其名言等三種熏習,總攝一切「有漏種」盡。彼既由熏,其種方有,故「有漏種」必藉熏生。不爾,名言等應攝種不盡,以法爾種非此攝故。
又龍樹《中論》:「復次,
若法性空者,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亦無有成壞。
若諸法性空,空何有成壞?若諸法性不空,不空則決定有,亦不應有成壞。」
(三)名言中許有外境。在名言能量之份上,境與心二者均同為有;而在思維真實性份上,二者亦同為非有。
略論:《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三本:「古大乘師,即安惠等,既如是立二分俱無,論下自說。
清辨亦云:若約勝義,諸法皆空,唯有虛偽,如幻化等;若約世俗,見、相俱有。許有外境,故非唯識。識離於境,有何體用?故知諸法有境無心。若言心等有緣作用,許有實作用,便非釋子,亦違聖教。
今且違汝一切唯境,故能緣相決定是無。小乘諸師,此相皆有。此義意言︰心、心所生,必有能緣之相,如鏡必有能照之相。不爾,便有如前說過。不同外道、小乘有實作用,體仍非無。此中比量,准之可解。若爾,即鏡應名能緣。」
問:依他起性之心心所是真實有嗎?
答:基師《述記》上來難破心外境無,仍恐許心等同外計實有,故今應破。
論: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
述曰:謂立量云︰諸「心」、「心所」非實有性,「依他起」故,如幻事等。
諸部皆許幻事非實。
問:若爾,心境都無差別,何故乃說唯有識耶?
論: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
述曰:為外道等,「心」、「心所」外執實有境故,假說唯有識,非「唯識」言,便有實識。
論: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述曰:由是理故,但應遣彼心外之境同兔角無,能緣彼心如幻事有,故別不同,非謂即心亦名實有。
量云︰執心「所取」真實「唯識」,體非實有,執「所取」故,如所執色等。
執實「唯識」心等,亦是「法執」,執實有法故,如執色心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