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與淨土這堂課,就是告訴我們:怎樣透過唯識的止觀,來幫助我們念佛。
唯識學強調的是心力不可思議,指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淨土宗強調的是佛力不可思議。那麼心力跟佛力之間要怎麼樣互動?這件事情值得我們探討,這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開這兩堂課,這個目的。
主題有三科:
甲一、總標佛教基本教義
甲二、別明 大乘修學法要
甲三、結示勸修
(書名)二卷,唐慈恩作,受玄奘之旨趣釋唯識二十論。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二卷,唐代窺基撰,又作《唯識二十識疏》。這是世親所造《唯識二十論》(玄奘譯) 的註釋書。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然世之所謂修淨土者。不可以不信也。淨土乃西方極樂世界。其中種種殊勝莊嚴。阿彌陀經載之詳矣。阿彌陀乃彼中之佛。未成佛以前。有四十八願。願願度人。眾生願生彼國者。一稱其名。隨念往生。末世之人皆於命終氣絕之後。令他人稱念十聲。謂之十念。何益於事。卻不知。於平日諸惡...
從今天開始,講講我自己對於人無我和四諦的理解。 無明有業果愚和真實義愚,二者中又以不了達無我的真實義愚為根源。無我有人無我和法無我,輪迴的根源是對人無我義的愚蒙。 想了解愚癡是怎樣的嗎?讓我來給你解釋。
本經乃近代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圓攝眾妙,彙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為《無量壽經》中最善之經本。
學習《入中論》的目的在於“入中”,就是入於離一切邊的中觀正道。對此一切時處當中都不應當忘記。 具體怎樣才容易觀空性呢? 依據聖教量觀修“無我”,是觀空性的捷徑。 無論根性利鈍, 只要遵循佛的聖教量,依著聞、思兩種慧漸次觀修,就會很容易觀空性。也就是把“空性”斷定為“無我”義。之後在一切時處當中明...
《印光法師文鈔》是淨土宗十三祖釋印光大師的書信、論、記、疏跋、法語以及雜著等文字的彙編。自1912年印光法師於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潛修,高鶴年居士將其四篇文稿刊登於《佛學叢報》後,龍天推出,應世弘法。先有徐蔚如等民國大居士,後又有德森法師、羅鴻濤等,欲報印光法師法乳之恩,故集成增廣、續編、三編。 印...
大乘佛法傳到中國的確發揚光大了,兩千年中出現了很多有成就的大修行者,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宗派的建立。祖師將佛教分門別類,使令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哪一個法門適合我們修學,從而產生一種個人化的選擇,減少了很多摸索的時間,能夠在短暫的生命當中很快進入狀況。但是為了彌補後期出現的門戶對立、思想狹隘的過失,宋朝以後祖師們又宣導宗派之間的融通。又為了避免相互學習而造成含糊籠統,就必須掌握一個重點,那就是「解門宜廣,行門宜專」,淨土宗有句話叫「廣學大藏經,不改彌陀行」;在教理上你可以吸收別人的看法,但是在修行上你有自己的所緣境。
《唯識與淨土》這個主題就是根據這樣的思想而設計的,它的根本是淨土宗,也就是憶念佛的功德,但是它引進了唯識的教理來幫助淨土的念佛。 淨土宗的修行,我們跟本尊感應道交,從經典上的開示是憶佛念佛,包括內心的憶念,包括口中的持名。但是很多人忽略了憶念的方法,只是嘴巴念佛。
我們每個人念佛的時候會產生兩種力量:第一個你能念的心力,第二個你所念的佛。淨土宗是偏重所念的佛,它要你觀想: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但沒關係,我靠著你。唯識宗不是。唯識宗它很強調心力,你自己的心力也要提升起來。所以唯識的教法會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一方面靠佛力,但是你自己也要做一些準備,你自己的心力要怎麼運用。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議,這兩個配合起來就更有力量了。萬法唯識,生命是你的思想創造出來的。來生就在你內心當中,已經在醞釀成形了。我們來生要到極樂世界,那我們應該成就什麼樣的思想跟來生去到極樂世界是相符合的?希望透過這個課程給大家一些思考,重視心念的力量,做好往生淨土的心理建設。
(https://www.masterchingche.org/course/detail/1283)
http://www2.budaedu.org/ghosa/C007/T010U/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